常州高新区日前启动新一轮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薛家镇居民李师傅从社区了解改造补贴政策后,马上提出了申请。“本来要自己操的心,政府都替我们考虑到了。”李师傅高兴地说。
创成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被认定为省级标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地区,区内机构上榜长三角旅居养老地……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常州高新区(新北区)从银发一族实际需求切入,逐步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大数据平台为辅助”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一张“银色关怀网”悄然织就。
新名片:养老服务打响品牌
统计数据显示,常州高新区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4.65万人,占总人口22.9%,其中8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8万人。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常州高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民政局局长黄克非介绍,高新区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好“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全区设有养老机构13家,均内设护理院(站),有护理型床位3282张,入住老人1480人。在已有67个老年助餐点基础上,该区创新探索“1个数字化平台+3家中心厨房+N个老年助餐点、N类为老服务项目”模式,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全覆盖。
让“养老”变“享老”,薛家爱心护理院等多家星级养老机构专注医养融合,开展“家门口”嵌入式养老护理。常州高新区加大第三方养老服务机构扶持力度,将医养、康养等专业资源有机结合。中民、枝秀、北控等一批品牌连锁养老服务企业扎根社区,开展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医、精神关爱等服务,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银发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区域养老产业持续焕新蝶变。绿都全龄汇颐养中心等一批新型养老机构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当地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服务水平。
新模式:服务网络全域覆盖
常州高新区以社区为辐射点,将养老服务延伸到小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建成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管理规范的城市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6家、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家,设有83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4个示范性乡村睦邻点。嵌入式布局多站点,更精准地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功能完善的“15分钟养老服务生活圈”。
“一二三,拍拍腿,幸福快乐常相随……”薛家镇后肖社区“老友记忆馆”内,70余位老年居民正在常乐长者养老服务中心社工带领下做着健康操。当前,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养老照护行业不断细分,新北区创新开展老年认知症友好社区建设,“老友记忆馆”内“日托”老人每日支付80元,就可获得午餐、陪护、体脑激活等系列服务。一支认知症早期筛查诊断评估队伍、一部预防认知症健康操教程、一堂“老友记忆+”精品课堂、一个认知症家庭互助联盟、一套面向社区居民的科普教育、早筛评估、预防训练、家庭支持服务,有温度有规范的创新模式正在形成,助力存在认知障碍的老人及其家人也能享有品质生活。
“‘银龄守望 互助时光’采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实现‘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良性循环。”常州高新区民生保障中心主任曾艺介绍,该项目实施以来,已招募志愿者152人,累计服务老年人6330人次,开展志愿服务时长达2200个小时,在解决空巢、独居、残疾、高龄老年人生活需求方面取得实效,逐步构建完善“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
新思路:科技赋能智慧养老
为5000户老年人家庭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为特殊困难老人配备SOS救助设备、实现“一键呼叫”平台应急响应……“云端守护”正全面筑牢常州高新区养老安全防护网。
“拨一个键,就可以呼叫上门服务,太方便了。”三井街道的胡奶奶对智慧养老平台赞不绝口。常州高新区积极推动传统模式与新兴业态发展、智能设备应用相融合,数字养老服务场景“线上”统管、 “线下”升级。为老便民服务热线优选并整合服务企业及社会组织力量,通过“线上下单—站点派单—助老员接单—线下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便民服务、健康护理、精神慰藉、医疗服务五大类26项服务,实现供需无缝对接。
从“条块分割”向“整体智治”,常州高新区将老年人基础数据库、呼叫中心、机构养老管理系统、居家养老管理系统、适老化改造管理系统、养老助餐管理系统等纳入一体化数字平台,对养老服务实施全对象、全流程、全要素监管。
毫米波定位、AI食堂、AI生命体征检测仪……常州高新区全力推进人工智能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场景创新集成应用,不断提升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以科技创新织密“银色关怀网”。
□ 本报记者 唐颖
通讯员 徐可钦 管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