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霞,女,1948年6月生,江苏省宿迁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北琴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银霞在父亲临终之际郑重许下传承苏北琴书的诺言,这一诺,便是六十余年的坚守。她始终践行“艺术服务于民”的初心,先后参与“琴鼓村村行”“周末书场”等惠民演出2000多场,惠及观众30万多人次。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染霜,张银霞始终坚守着对苏北琴书的传承使命,她以生命为笔、以热爱为墨,成为非遗传承领域当之无愧的坚守者,先后斩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江苏省文艺大奖曲艺奖“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
一诺千金擎重担,矢志不渝践初心
张银霞出生于原宿迁县支口公社岔口村,她的父亲是当地声名远扬的琴书艺术家,家中时常萦绕着悠扬的琴书声,这如同一颗种子,在年幼的张银霞心中种下了对苏北琴书的热爱。8岁那年,因家境贫寒,她毅然选择和父亲搭档,从此与一台扬琴、一块手板为伴,踏上了充满艰辛的琴书演艺之路。13岁时,父亲重病卧床,家庭的重担瞬间落在了张银霞稚嫩的肩头。在病榻前,她看着父亲信任和期许的目光,郑重许下承诺:等将来有能力,一定会把苏北琴书唱好传承好。这句誓言,如同镌刻在心底的烙印,成为她一生坚守的信念。从那一刻起,她便与苏北琴书紧紧相连,开启了一段漫长而动人的艺术之旅。
父亲深知学艺的艰辛,对张银霞要求极为严格。寒冬腊月,小小的张银霞在雪地里练习打板,小手冻得通红,裂开一道道血口子,但她手中的动作却从未停下。不久,张银霞迎来了人生首场演出,不仅赢得满堂喝彩,还赚到了三块八毛钱,这让全家人看到希望,也让张银霞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为了给父亲治病,她带着母亲和弟弟,开始了走街串巷卖唱的生活。那些艰难的日子里,琴书是她谋生的工具,更是她对父亲沉甸甸的承诺——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让苏北琴书的声音永远在这片土地上回响。
如今,那悠扬的琴书声依然在苏北大地上回荡,诉说着张银霞信守承诺、坚守传承的感人故事,她用六十余载如一日地坚守,谱写了一曲“一诺千金”的传奇琴书人生。
琴瑟和鸣守传承,夫妻同心创新篇
独具地域特色的苏北大鼓、苏北琴书,百年来始终在民间代代相传,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而在这两门传统艺术的保护与推广之路上,张银霞和同是从事曲艺事业的丈夫刘汉飞并肩前行,倾尽全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7年,为了让宿城区的曲艺文化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张银霞与丈夫一同投身到申报“中国曲艺之乡”的工作中。他们精心收集并整理材料,向上级部门积极推介宿城区深厚的曲艺底蕴。然而,同年10月,丈夫刘汉飞因病倒下。拉着丈夫的瘦弱的手,张银霞泪目哽咽,又一次为了曲艺事业许下诺言:一定会完成夫妻俩的共同心愿,让曲艺绽放更灿烂的光彩。2018年12月,宿城区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成为宿迁市首家、苏北第二家获此殊荣的县区,他们感到由衷的欣慰。
在张银霞看来,传统曲艺的传承与发展,守正创新是关键。带着对父亲、对丈夫的承诺,张银霞大胆创新,将淮红戏、淮海戏等多种戏曲元素巧妙融入琴书表演,把创作题材从传统传奇转向现实生活。她用琴书说唱改革开放的壮阔画卷,演绎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让传统艺术真正“活”在了当下。《抠老头》《白绫记》等经典曲目,不仅广受听众喜爱,更成了苏北琴书的代表之作。她累计发行曲艺表演唱片、磁带等500余万张(盒),让苏北琴书的独特魅力传遍大江南北,走进了千家万户。
张银霞来自农村,深知农村老人对苏北琴书的热爱。当“周末书场”的举办计划一提出来,她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从此踏上了长达10余年公益演出之路。“只要还能唱,我就要站在舞台上,让热爱琴书的听众不虚此行。”这是张银霞给热爱琴书的听众作出的承诺。如今,从“周末书场”的长期坚守到“送戏下乡”的风雨兼程,从“琴鼓村村行”到“钟吾梨园”,每年200余场的公益演出,十余年来张银霞从未缺席。她的演出足迹遍布田间地头、社区广场,每到一处,她都用悠扬的琴声和质朴的唱词唤起乡亲们的乡愁记忆,让老人绽放笑颜,让孩童感受传统文化的根脉。
薪火相传育新苗,桃李满园续华章
作为苏北琴书的一面旗帜,张银霞的一生始终与琴书紧密相连,她把苏北琴书传承当作毕生事业,为之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热情。2017年,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苏北琴书走进宿迁中小学课堂。面对喜爱艺术的青少年,她动情地说:“只要你们想学、愿意学,我定会毫无保留,把我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为了那句“倾囊相授”,已是古稀的张银霞倾注了无数心血。每一堂课的教案,都是她反复钻研、精心打磨的成果。她逐字逐句地斟酌教学内容,结合孩子们的理解能力和兴趣点,力求将琴书知识以最生动、最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今,张银霞投身公益课堂已然进入第8个年头。在她的悉心培养下,300余名学员登上舞台,他们表演的苏北琴书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少儿曲艺展演中屡获“优秀节目”荣誉,成了苏北琴书传承的新生力量。
不仅如此,来自安徽、南京、河南等地的琴书爱好者慕名而来,张银霞也都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其中有些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千里迢迢来到张银霞身边学习。为了让这些孩子们能够毫无顾虑地学习,张银霞自掏腰包,为学生购置学习所需的道具和衣服,还细心地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在她看来,只要孩子们能在琴书学习中有所收获,苏北琴书能得到更广泛地传承,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传承苏北琴书的道路上,她是执着的坚守者;在公益演出的舞台上,她是温暖的传递者。从对父亲许下传承琴书的孝义之诺,到与丈夫携手传承的坚定之约,再到对学生们毫无保留的栽培之信,她用一生的执着坚守诠释了“言出必行”的诚信品格,她以生命为笔,书写着对苏北琴书的赤诚热爱。她的每一份付出、每一次坚守,不仅守护了苏北琴书这一珍贵的传统艺术文化,更彰显了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精神底色。如今,这份承诺的力量仍在延续,必将激励更多后来者以诚信为基,以担当为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