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专题2022 > 专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上展馆 > 工作案例 > 南京 > 正文
南京市鼓楼区:扬长补短 畅通“最后一公里”
2022-12-12 16:54:00  来源:江苏文明网  

2018年以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经历乡村试点、城乡试点、城乡全覆盖建设后,进入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新阶段。鼓楼区作为南京市中心城区和省会功能核心区,充分调动有利因素,做精阵地建设、做优资源整合、做强品牌引领,畅通城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做精阵地建设,畅通地域空间的“最后一公里”

鼓楼区的行政区划面积为54.18平方公里,是南京较早开发建设的地区之一。区内共辖13个街道、120个社区、1092个居民小区,其中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856个,占主城区老旧小区的一半。鼓楼区大部分实践站就坐落在老旧小区中。对标社区用房每百户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全区120个社区中达标社区仅59个(占49.2%),低于全省平均达标率88%。其中,社区用房面积低于400平方米的有13个社区。总体上存在面积偏小、零碎分散、功能不全等问题。为克服空间要素瓶颈,鼓楼区深化拓展阵地建设,贯彻“四个一手抓”,多措并举畅通文明实践空间上的“最后一公里”。即:一手抓内部提升,打造实践站特色微展厅;一手抓外部整合,利用教科文体场馆、公园广场拓展阵地;一手抓线下阵地,融合“15分钟生活圈”构建“身边的文明实践圈”;一手抓线上空间,利用互联网全新阵地打造“指尖的文明实践”。

1、设计主题微展厅,雕琢“小而精”实践空间。贯彻“一街一特、一居一品”理念,深挖辖区特色,在实践站内部打造主题“微展厅”。在丁山社区打造全国首家社区电影文化馆,在石头城社区打造全国首家社区历史博物馆。宝船社区的廉洁文化体验馆、东井新村社区的工业印记微博物馆、恒盛嘉园社区的颜氏家训文化主题馆、劝业路社区南洋劝业会纪念馆、安怀村社区的低碳科学馆等,既承载新时代文明实践宣教引导功能,又彰显基层实践所、站建设效能。

2、盘活场馆资源,构建“美而优”实践基地。嫁接区内专业场馆资源,持续集纳文明实践点,不断推进“1+13+120+N”文明实践四级阵地体系当中“N”的效能延伸。依托静海寺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等国家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颐和路社区将军馆、下关历史陈列馆等历史类场馆,江苏省科技馆、南京市青少年宫、江豚书屋等科普场馆,白云亭文化艺术中心、凤凰书城等文化场馆,以及南京笑场、青春剧场等15家小剧场,逐步实现“资源共享、阵地共建、活动共办”。目前全区挂牌实践点18个,合作场馆32家,共享阵地百余处。

3、利用公共空间,开辟“家门口”实践场景。依托人流集聚区的室外场地进一步拓展阵地,开展规模性活动。一是特色广场。在黑龙江路打造鼓楼法治文化广场,通过石刻、小品开展普法教育。在颐和路社区打造琅琊路广场、珞珈路广场、牯岭路广场三个“红色广场”,常态化组织文艺展演、电影播放、便民服务活动。二是主题公园。在古林公园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鼓楼区好人园”,开展游园集卡等市民教育活动。在金川河东瓜圃桥段打造河长制主题公园,兼具健身、水情教育、知识科普多种功能。三是长廊步道。在挹江门街道打造文明实践主题步道,介绍文明实践的理念、平台、阵地、资源。联合金融监管局在象山社区打造“啄木鸟工作站”主题步道,以艺术彩绘和互动打卡场景普及“守住钱袋子”金融知识;在小市街道打造“好人长廊”,展示身边好人先进典型事迹。

4、拓展网络阵地,打造“矩阵化”实践端口。在利用入户宣传、露天集会、墙画海报、广播喇叭等传统宣传手段以外,区街社三级顺应移动端媒介革命的趋势,在互联网打造全新阵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区融媒体中心合作,依托鼓楼微讯“理响鼓楼”专栏和“学习强国”平台,打造线上“理论加油站”;依托鼓楼微讯“文明鼓楼”“线上好人馆”等专栏,发布展示凡人善举、文明引导内容。街道实践所利用政务新媒体及凤凰街道“凤熙之声”、小市街道“云广播”等特色举措,便捷向居民推送活动信息、志愿者招募令等。社区实践站利用网格群及各类细分的党员群、少儿活动群、企退休人员群、商铺楼宇群等,不定期发布分众化宣传图文视频。文明实践活动开始前,志愿者提前在群聊和“朋友圈”宣传预热,通过群接龙、在线文档、电子问卷等方式接受报名。

二、做优资源整合,畅通联系沟通的“最后一公里”

鼓楼区常住人口数达94万人,120个社区配备社工1076人,人均服务居民874人,社工队伍亟待扩充。各社区招募的活跃志愿者年龄分布不均,老年人所占比例在七至九成不等,老年志愿者有热情、有空闲,但难以承担体力要求较高的工作。另一方面,鼓楼区内云集90%省级机关、19所高等院校、12家三甲医院,以1%的面积贡献了全市12%的经济总量,政治、教育、医疗、企业资源丰厚。因此,鼓楼区以资源整合为抓手,发挥驻区单位资源这一最大优势,鼓励各行各业各展所长,组建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等志愿服务队伍419支,畅通文明实践联系沟通的“最后一公里”。

1、机关单位结对共建,干群互动常态化。一方面,发挥省市机关资源优势,通过联建共建为文明实践提供更多志愿者资源和活动指导。其中“省会客厅”宁海路街道最为典型,天津新村社区内主要是省级机关宿舍,依托离退休老干部打造“银龄先锋”志愿队;颐和路社区居住着多名共和国老将军,组建“老将军讲师团”,打造将军馆文明实践点。另一方面,区级机关按照“基层有需求、部门有能力”的思路,深入开展“共学攻坚13120”行动,组织干部开展走访调研和志愿服务。各条口立足自身职能打造志愿队伍。区委宣传部联合党校、社科联等打造“理响鼓楼”宣讲团,建立理论宣讲协同联动机制;区科协牵头组建“鼓楼区科普志愿服务大队”,持续开展科普“五进”活动。

2、驻区院校深度合作,宣传宣讲专业化。积极动员驻区高校、医院的知识分子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理论宣讲、科学普及、健康义诊等,打造精品志愿服务队伍。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合作,组建“高校思政老师党史讲师团”,巡讲理论政策和党史知识。建立由贲德院士等42位专家组成的“科普讲师团”,组织“院士进校园”“鼓楼云科普—院士专家话科学”等活动。连续13年组织三甲医院老专家参与“健康科普专家科技志愿服务社区行”活动,惠及群众逾10万人次。

3、党建联盟打破壁垒,志愿队伍组织化。充分整合驻区企业资源,为基层文明实践注入全新活力。区文明办牵头打造“聚力暖橙”品牌,汇集爱心企业力量为环卫工人“夏日送清凉”“冬日送温暖”。巨鲨医疗作为驻区医疗高科技企业,打造科普展厅并向公众开放,成为全省首个医疗类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以党建赋能文明实践,组建驻区企业联盟,打破企业间的行业壁垒、信息壁垒。中央门街道成立“同心圆红色联盟”,成员单位现场举牌认领社区治理志愿服务项目。江东街道成立“星火引航”党建联盟,签约联盟单位50家。金陵二村社区成立“红邻”党建联盟,签订互助共建协议。广州路社区组建“紫风铃”志愿联盟,共同打造“书香润街区”名片。

4、引入培育社会组织,服务供给精准化。加强社区和社会组织“双社合作”,以政策扶持、经费补贴、政府购买、公益创投等方式,引入专业组织为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小”和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区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区妇联、青雁未成年人关护中心等,组建“雁护巢”家庭教育巾帼志愿服务队。基层实践站也联合社会组织打造“放学来吧”“阳光驿站”“四点半课堂”等未成年人活动品牌。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睿城社区引进培育携才居民养老服务中心、惠仁社工服务中心等32家社会组织,为老人提供理疗、日托、助餐、兴趣班等多种服务,打造“不老爱情”“耆睿学堂”等特色品牌项目。在特困群体帮扶方面,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帮扶困难群体、传递社会关爱方面的独特优势,联合鼓楼区慈善协会等打造“梦想小屋”,为困境儿童提供权益维护、心理关爱等服务。小市街道引入“馨梅残疾人之家”,定期开展各类残健共融活动。

三、做强品牌引领,畅通情感认同的“最后一公里”

传统乡土社会环境相对封闭、人际关系熟络,村民对集体有归属感。而在城市场域中,人口流动冲击社交网络,社区认同未有效建构,人们的自我认知往往源于职业,职业差异带来身份藩篱与多元诉求甚至分歧冲突,个体参与集体活动和社区治理的动能持续衰减,这样一种“奥尔森困境”成为城市文明实践必须破解的难题。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有心参与志愿服务,却囿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参与到基层文明实践。网络是城市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社群因年龄、职业、兴趣差异分化出一个个“信息茧房”,基层文明实践宣传依赖的新媒体矩阵难以真正进入年轻人“圈子”,由此带来基层志愿队伍年龄分布不均、呈现老龄化倾向的问题。鼓楼区各实践站从迎合需求、加强激励、凝聚合力入手,打造特色文明实践品牌,畅通群众情感认同的“最后一公里”。

1、加强供求对接,扩大吸引力。迎合群众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推进志愿服务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的转变。睿城社区选定“耆睿学堂”开设课程,通过问卷进行民意调查,并召开协商议事会50多次。目前,该项目开设16门课程,招收老年学员525人。华阳佳园社区通过网格群了解到双职工家庭暑期普遍存在子女“托管难”问题,向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招募学生志愿者,在实践站开设公益暑托班。既让辖区儿童拥有安全充实的假期,也为双职工夫妻免去后顾之忧,还为大学生暑期实践提供平台,实现“三赢”。

2、创新激励机制,发挥能动力。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志愿者积极性。以评奖评优落实精神激励。在各街道社区广泛评选“每月一星”“优秀志愿者”等各类荣誉。华侨路街道推行“星级志愿者”机制,志愿者单次参加服务满一小时计1分,每五十分得一星,最高为五星,每年结算评比并颁发证书。以积分兑换落实物质激励。推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项目,志愿者为老人提供关怀慰问、陪同就医、文体娱乐等服务后,可储存服务时长并兑换商品(或在未来兑换养老服务)。宝塔桥街道推行“志愿功分制”,志愿者在红邻互助服务点“接单”提供服务即可获得一定的“志愿功分”,并在“功分商城”兑换商品。类似的还有江东街道的“志愿时超市”,湖南路街道的“爱心有家”积分兑换超市等。

3、凝聚青春力量,提升战斗力。多措并举招纳青少年志愿者,缓解基层志愿队伍老龄化倾向。线下以校地协同合作为抓手,发挥组织力优势。教育局、团区委联合中小学校广泛组织未成年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擦亮“首善教育”名片。今年暑期联合学校组织未成年人以“红领巾楼道长”的身份参与楼道管理、环卫清洁和文明劝导。属地街道积极联动驻区高校合作,引导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如湖南路街道联合南大开展环南大店招门头设计大赛,宁海路街道联合南艺举办“百张门券忆初心”主题展等。线上以破除信息茧房为目标,打入年轻化社群。各社区借力几轮防疫等“破圈”大事,初步打通本地热心青年的“前哨”,利用其社交网以点带面辐射影响力。中央门街道推出“青年回家报到”品牌,江东街道推出“青爱的江将好”品牌。江东街道为吸引年轻人设计专属LOGO及卡通形象,定制帆布包、钥匙扣、玩偶等文创产品,参与服务满一定次数即可领取。

4、邻里温情互助,强化凝聚力。以“活动主心骨”“社区热心人”为圆心构建社区“朋友圈”,以“互助”“共享”织就社区情感纽带。“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新门口社区主打“好大一个家”核心理念,激发志愿参与的内在动力,组建“好大一个家·馨服务队”,坚持“居民轮值”项目11年,有效动员群众参与社区工作和组织各类活动。盛世花园社区打造“盛世一家亲”志愿服务品牌,颐和路社区打造“颐家人”志愿服务品牌,均以“家”理念统合文艺、宣讲、侨务等志愿分队。群众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一起来当家”的意识之下被充分调动,一个个“红马甲”成为流动的文明风景线和助力社区和谐发展的主力军,“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蔚然成风。

责编:胡朔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