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区道德银行探索始于1998年,由四甲镇头桥村发起,2015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百家经验之一,并被《朝闻天下》报道。自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以来,中心办公室将志愿服务回馈激励与道德银行进行融合,在全区11个实践所、266个实践站进行推广,通过量化评议,引领乡风文明,2020年12月列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现场推进会参观点位。
以制度细化推动德治深化。中心办公室统筹推行“六个一”配套制度,以1个方案、1个积分管理细则、1个积分兑换办法、1个实践所(站)试点、1本指导用书、1个考核办法完善保障体系,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德治目标与群众个人价值追求相统一。紧扣文明实践五大内容、聚焦公民“四德”教育,既倡导遵纪守法又将传统道德中的家庭和睦、诚实守信等作为标准,设定34个正向积分、16个负面扣分;二是体现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网格员、志愿者作用,实现由群众管理群众、群众教育群众。三是凸显因地制宜。为了避免样板效应下的模式趋同,中心办公室指导各区镇围绕发展定位进行探索。指导崇明岛上的海永镇就围绕世界级生态岛,探索建立“信用积分”制度,引导群众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以潜移默化实现成风化俗。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吸引群众参与、提升自我,最终实现共同治理,推行三大探索:一是通过道德自测引领道德实践。引领群众通过网络管理中枢进行情景问答式自测,根据得分建议选择参与实践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突出正向激励弘扬时代新风。发挥积分管理“有奖有罚、奖罚分明,以奖为主、以罚为戒”的本质内核,引领群众用积分兑换实物或服务,参与文明家庭等典型评比;在惩戒上,实行优秀党员与落后家庭结对,凸显示范引领。三是通过互助朋友圈助推乡土信任重建。疫情期间,通过党员、骨干志愿者带头引领2万名群众组建1064个互助朋友圈,解决问题超15万个。
以数字量化确保探索实效。以信息技术探索反馈机制,发挥道德银行自下而上的动员作用,吸引群众参与治理,实现了工作的三大优化:一是更便捷地开展评优督导,以后台开展的活动情况、组织活跃度等数据,结合道德积分更具针对性地开展督导,更便捷地评先评优;二是通过数据分析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通过参与情况、意见反馈等,分析、判断群众发展中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指导开展更为群众所需的实践活动,提升参与积极性;三是实现进度提醒。通过活动发布,科学分析每月工作重点,呈现完成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