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专题2025 > 专栏|文明城市创建优秀案例展示 > 正文
宿迁市:探索城市公共空间集成化治理新模式
2025-08-12 14:35:00  来源: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宿迁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注重以开展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为重要载体,努力打造美丽宜居城市,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水平,不断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把准治理方向,构建“高位统筹+清单管理”的推进体系。围绕建设可观可感、生动现实的美丽宜居新图景,通过征集民意、现场调研、专家研讨、集体研究,精心谋划,系统考量,周密部署。一是搭建“高统筹”组织体系。市级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治理领导小组,各县区均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实行党政“一把手”工程,形成“市级统筹、部门牵头、县区联动”的“1+9+N”工作推进体系,并建立工作例会、联合会办、督查通报等推进制度。二是开展“多维度”现场调研。为切实找准治理重点难点,专门组织资规、城管、住建、公安等10余个部门,会同属地政府,通过现场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全方位摸清现状问题、群众所盼,共梳理六大类50项问题,为把准治理方向、科学“对症下药”奠定了广泛的民意基础。三是制定“精准化”实施方案。在深入调研、摸清现状的基础上,精准对标对表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全国文明城市长效建设等要求,制定市区城市公共空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重点以实施“96650”工程为统揽,即围绕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等“九大单元”,紧扣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序化、特色化“六化”目标,推进空间功能优化、基础设施更新等“六大行动”,每年编排实施100个治理项目,集中解决城市功能配套不足、权属界定不清等50项问题。

苏宿园区利用闲置地块改造建成综合健身休闲区

二、坚持项目支撑,推行“片区集成+专项提升”的治理模式。深入开展片区化、集成化和专项化治理,不断改善城市空间“硬件”与“软件”、“气质”与“品质”。一是突出以人为本,全方位改善空间环境秩序。坚持从补齐民生短板、守好安全底线等方面入手,全面开展违法建设拆除、杂乱招牌整治等行动,先后拆除违建20万平方米,清理规范各类管线185万米,更新改造广告招牌8600余块,累计收回被侵占城市空间45.8万平方米。二是突出规划引领,系统性优化空间功能布局。高标准开展片区和专项规划设计,从市政道路、功能设施、城市家具等全方位入手,实施一体化集成治理。先后累计硬化改造道路74.5万平方米,铺设疏浚管网41.2万米,新建改造绿化296.1万平方米。三是突出塑形铸魂,高标准重构空间特色基因。坚持把公共空间治理和文化记忆延续、弘扬新时代精神等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个性化设计、特色化治理,因地制宜改造提升30个背街小巷,一批承载宿迁印记的老街巷,变身成为历史文化、餐饮文化、网红文化“新坐标”。

“一街四巷”老街区专项提升改造后黉学街迎熏巷面貌焕然一新

三、注重标本兼治,探索“依法治理+共同缔造”的治理路径。围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积极推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互益的治理格局。一是以法规制度求善治。坚持把精心、精细、精致贯穿治理全过程、各环节,着眼于治理项目的每一个细节细微之处,建立标准导则引领机制,先后制定修订包括市政设施、城市家具、广告招牌等35项标准导则,实现治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二是以部门协同求精治。针对治理中的焦点难题,做到联动发力、精准治理、合力攻坚,探索构建“党建+综合执法进小区”工作机制,按照“3+5+X”模式,建设综合执法进小区工作站164个、覆盖951个小区、覆盖率100%。工作站实行值班式、实体化运转,形成“支部吹哨、部门报到”协同高效的问题处置机制,先后销号整改小区各类问题近2万个,有效打通治理工作“最后一米”,实现小区环境和群众满意“双提升”。三是以信用管理求共治。积极探索将信用手段引入城市管理,对沿街商铺、工程渣土、户外广告等城市管理领域10项重点监管事项,建立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闭环式信用监管体系,先后收集监管对象基础数据信息24588条,签订和公示信用承诺书28179份,实施信用积分处置6842次,有效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

责编:徐羽蝶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