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海门区海门街道注重以基层文化阵地为依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不断释放文化“催化剂”效应,着力构建起“阵地多元融合、队伍协同联动、品牌项目引领”的“文化+”文明实践体系,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幸福场景”。
优化发酵环境:匠心打造“文化驿站”,让文明成色更足
海门街道统筹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积极搭建“三位一体”文化空间矩阵,持续做好城市“精装”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一是空间整合固基。以“1+62+N”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三级阵地体系为中心,辐射至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韬奋书吧(农家书屋)、口袋公园等本土资源,链接区文化馆、美术馆、江海博物馆等区级公共资源,多方联动织密辐射城乡、覆盖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一张网”。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各类功能区域,建立“15分钟文化生活圈”,打造集阅读、研学、休闲、游憩、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点亮群众品质文化生活。二是空间焕新提质。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打造“毓秀茅镇”展示馆,集中展示海门茅镇老街的历史沿革、老旧物件、风土人情,将历史底蕴浸入文明肌理,酝酿为茅镇文化基因跨时空传播的新酵素。长江新村社区在实践站内设立“非遗工坊”,邀请剪纸传承人担任“文化导师”开班教学,已招收50余名学员。海兴新村社区在小区广场打造“和声长廊”,让辖区众多戏曲爱好者有了“新家”。振邦村充分激活智谷绿海现代农业园区省级资源优势,将传统农耕基因转化为文旅融合的经济动能,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三是空间重塑破局。通过基础设施提升、商户“一店一品味”改造,将通源二支路打造成东洲文创园“网红街”,举办“謇赋春日”亲子游园会、“我与文创园有个约会”集章打卡等实践活动,吸引群众千余名。将百姓大舞台改造为“露天影院”,配备专业放映人员和智能灯光音响系统,全年放映公益电影300余场。在謇公湖公园露营基地举办“乐BOOK言”阅读市集、“青春邀约 邂逅金秋”联谊交友等活动,解锁城市公园绿地新功能。
在謇公湖公园露营基地举办“乐BOOK言”阅读市集
培育酵母细胞:精心打造“文化管家”,让文明基因更醇
从普通文艺爱好者到本地文化名家,从高校艺术团队到社会公益组织,海门街道深挖专家化、本土化、公益化文化服务力量,广聚文化“种子”,打造一支“懂文化、善服务、能创新”的“文化管家”队伍。一是志愿队伍赋能。整合辖区近30支群众文化团队,组建“文艺轻骑兵”,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政策解读等编成快板、三句半,排成情景剧、舞台剧,深入公园广场、农村大院开展文艺巡演近500场,年受众超10万人次。启动“Hello,文化人!”项目,面向社会招募文化志愿者,纳入“文化巡礼”队伍,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广场舞蹈教学、“扫黄打非”宣传、阅读推广等活动。二是专业力量加持。深化校地合作,与南通师范“哆来咪”艺术团结对开展“鼓乐逸韵 风扬华章”新年音乐会,向辖区青少年展示古筝、笙、中阮等民族乐器独特魅力。与老年大学洽谈师资合作项目,邀请专业老师指导社区开办合唱团、书画社、摄影班,为老年人推出“银龄文化套餐”。挖掘本土刺绣、烫画、编织等手工达人,鼓励其化身“文化创客”,将地方特色景观、风土人情等本土元素融入创作理念,为家乡文旅作推介。三是社会组织共创。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吸纳“彩虹结”“弘謇书院”“小蜜蜂亲子俱乐部”等近百个社会公益组织组成志愿服务联盟,完善多元合作激励机制,切实提升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文化建设的“质”和多方协同的“效”。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开展各类研讨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活动联结强化作用发挥,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街道创意文化市集,积极举办星空读书节、草地音乐会以及陶艺DIY、围炉煮茶等文化体验活动。
辖区群众文化团队编排“扫黄打非”快板节目
增强酵素活性:暖心烹制“文化大餐”,让文明底蕴更浓
海门街道以“沉浸式体验、全民化参与、创新性传播”为目标,持续更新文化生态系统,让文化服务真正成为群众触手可及、喜闻乐见的精神滋养。一是文化传承“上色”。围绕“我们的节日”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在保护传承中“活化”传统节庆,让传统文化从“典籍里”走向“心坎里”。打铁花、民俗表演、新春灯会等民俗活动让非遗在街道频频“出圈”,“云守岁”“云端打卡·诗话春节”等线上活动让古老节庆文化焕发出新生活力。持续擦亮海门山歌这一本土文化标识,积极探索“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创新路径,联合山歌剧团、民间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深化本土文化自信和情感共鸣,实现从地方记忆到文明对话的价值转变。二是服务供给“添味”。建立“您点单——我来办”需求动态采集机制,广泛收集群众喜欢听、乐意看的文娱项目,解放西路社区“邻家春晚”连续两年荣登社区“群众最喜爱的文化活动”榜首。将“文化基因”植入3.5学雷锋日、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等系列活动,写福祈愿、漆扇制作、手绘书签、植物拓印等“文化大集”活动深受各年龄段居民追捧。开办青年夜校,瑜伽、插花等课程满足青年“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需求,户外荧光夜跑、啤酒音乐嘉年华等文娱活动掀起“文化一夏”新热潮。三是品牌标识“提鲜”。提炼和开发“状元故里”本土IP,天籁村生态主题庄园以枇杷为媒,成功开发“状元”牌“大白玉兰”枇杷,并开发出枇杷茶、枇杷果酒等产品,进一步打造融乡村美食、田园风光、主题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连续承办六届“江海情韵·田园山水画邀请展”,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已发展成海门特色文化品牌。深耕“四季书香·阅动街市”书香街道品牌,打造“书润春华”“品阅夏菡”“读享秋实”“典藏冬蕴”四大板块,让阅读风尚蔚然成风。
开展“海门之夏”广场文艺调演海门街道专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