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通过订立规矩、培养习惯、涵养文明“三步走”策略,探索文明交通宿迁模式,实现行人非机动车守法率95%以上、机动车斑马线礼让率95%以上。
以“勤务改革”破机制“难点”
一是建优“精准”警务指挥机制。依托交警指挥中心,深化执法记录仪应用,落实全警“上岗必开机、开机必上传”硬要求,实现警力在线上图、精准定位、可视调度,构建“前端自动抓拍+后台精准比对+指令实时推送”精准警务模式,实现执勤执法规范化、勤务督察实时化、指挥调度可视化、实战效能最大化。二是建优“空地”一体作战机制。落实一日勤务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西楚铁骑”和“西楚飞鹰”灵活优势,打造“空地一体”立体作战模式,形成多维度违法查控“网络”。三是建优“1+N”多方共治机制。创新“一街三方”“一区四方”“一校五方”等“1+N”联勤共治机制,高效整合部门资源,强化“僵尸车”、非法营运问题治理,破解城市管理难题。
面向学生宣讲交通安全知识
以“科技赋能”补管控“盲点”
一是“外借+内生”打造更强动力引擎。加强与科技公司合作,依托交警联合实验室,先后研发5G小喇叭、电子哨、机器人志愿者、“迁循”模型等先进技术,在实战中发挥效益,其中“迁循”模型获公安部基层技术革新奖、建模比武二等奖。二是“多维+智管”打造更牢安全篱笆。依托风险防控中心,搭建“超算”平台,汇聚150亿条数据,建成风险分析预警模型180余个。整合事故多维分析、过境车辆智慧管理等系统,实现违法查处更精准、隐患防控更及时、预防事故更有力。先后清理“病驾”3000余人,督促转岗75人,过境车辆事故同比下降35%。三是“预警+干预”打造更严违法管控。研发“迁叮咛”预警系统,实现不戴头盔、逆行等重点违法自动识别、实时预警,日均发布预警信息2000余条;研发右转未让行干预模型,依托前端监控和集指平台,日均干预右转未礼让600余起,右转碾压事故下降58.6%。
以“绣花功夫”疏城市“堵点”
一是在重点区域探索“上天入地”立体分流。“上天”即加强与高德合作,对通行车辆进行画像,精准推送“私人定制”出行方案近30万条,城区畅通度提升8.6%;“入地”即参照高铁站接送模式,在市区学校建设“地下接送中心”,缓解学校周边交通拥堵,解决接学难、送学难问题。二是在瓶颈路段运用“扁担思维”均分负荷。以黄河、运河桥梁为支点,建设分段绿路、潮汐绿路、接力绿路56条,均分桥梁两端流量,在时间上削峰填谷,空间上控密补稀,实现交通流“扁担式平衡”。三是在拥堵路口实施“外宽内明”精细治理。“外宽”即充分挖掘道路资源,通过“双微”改造,渠化路口120处,路口通行效率明显提升;“内明”即创新设置13处“可变车道”,采取“网红”信号灯、“阶梯式”停止线、“会眨眼”斑马线、“开门杀”警示区、非机动车“分车道”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打造20个示范路口。
宿迁市发展大道与项王路路口建设示范路口
以“便民利企”解为民“痛点”
一是“暖心举措”顺民意。建立公共停车资源有偿错时共享机制,统筹道路、小区、商场、机关单位等停车场45个、停车泊位5800个,在车位闲置时段向周边群众开放共享,满足群众停车需求;建设“共享头盔”智管平台,在流量较大14个路口投放2000个“共享头盔”,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二是“车管改革”解民忧。开展车辆检测“一次办”、二手车转让登记“一站办”改革,推行“交钥匙”“一窗通办”便民服务,车检效率提升75%,惠及群众近100万人。三是“云端服务”惠民生。创新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宿救通”平台,实现救助基金申请、审批、垫付全流程云上流转,先后受理群众申请1600余起,垫付750余万元;试点轻微事故视频快处,事故处理效率提升65%,群众满意度达96.5%。四是“双向服务”护发展。针对原材料、产品运输“两头在外”类企业实际需求,试点“运进+运出”双向安全监管服务新模式,帮助企业规避安全风险。建立涉企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机制,财损和轻微人伤事故当场办结,非亡人事故原则上不扣车,最大程度减少交通事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