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每一段壮美的航程,都会在历史长河中刻下深深的印迹。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
在近日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南京不仅再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3年测评总成绩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三,获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同时,全市新获得命名表彰8个全国文明村镇、14个全国文明单位、2户全国文明家庭、2个全国文明校园,还有1个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这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凸显南京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更是南京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着力点,让社会文明程度高成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鲜明气质的生动实践。
高位谋划,以核心价值观凝神铸魂
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核心价值观建设。
10月15日,市委宣传部发布通报,对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创新做法予以表扬。“战‘疫’中成长成材——‘疫情教育必修课’育人行动”等10个案例获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创新十佳案例。
当选案例中,有通过历史视频、老照片等展现南京富强、文明、和谐城市形象的70集微视频《新南京的第一》;有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思想讲习团”;还有创新弘扬雨花英烈精神、讲好红色故事的雨花英烈宣讲团……这些案例无一不是我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集中呈现。
多年来,我市一直坚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举办“牢记谆谆嘱托、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成就展,制播理论电视节目《思想的力量》,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开学第一课”“梧桐论语”等基层理论宣讲近万场,170多万名党员干部、青少年参与。
新思想如微风细雨,悄无声息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多年来,我市借助崇文厚德的人文底蕴、根基深厚的教育传统,以培育、选树、推广、礼遇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为抓手,立足于以点到面,实现从个体到群体、从局部到整体的文明提升。
在道德土壤的滋养下,全国道德模范钱七虎、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陈德风,还有19名省市道德模范等一大批典型人物不断涌现。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一场宣讲活动中,根据我市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钱七虎院士真实故事改编的小品《铸盾》首次上演。钱七虎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为国奉献,在祖国大山深处、戈壁荒漠、边防海岛等工程一线都有他的身影,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将1600万元奖金全部捐了出去。小品结束后,掌声如雷,钱七虎的家国情怀,感动了现场无数观众。
类似的道德模范宣讲活动,我市已累计举办1.8万场次,不仅让先进人物可近可亲、可信可学,还在社会上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多年来,我市一直坚持以文化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我们的节日”品牌活动愈加响亮,一场场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展现出新时代传统节日新气象;大街小巷,一段段正能量公益广告与城市景观愈发相得益彰;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乡村或社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实践里,潜移默化地走进百姓心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共建共享,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内涵
如果说,不断涌现的凡人善举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内化于心的亮眼成绩单,那么,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就是外化于形的必然结果。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这一重要理念,道出了文明城市创建的根本宗旨。
确实,人民群众是城市的主人、创建的主体,提升群众满意度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所向,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所在。
2020年7月10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创建文明城市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加快建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美丽古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需要把握住“群众满意”这个根本标准,在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上下功夫,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成效。
“满意,我当然非常满意!”在江宁区江宁街道叶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村民李大爷刚刚享受了志愿者的免费理发服务……今年以来,该中心已围绕爱国卫生运动、疫情防控、法治宣传、暑期青少年科普教育等开展了十多场活动,甚至还帮助独居困难老人销售手工工艺品。中心240名志愿者分成4支志愿服务队,把便民惠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李大爷提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我市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基层实践场所,目前,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2个、所102个、站1242个,实现市域全覆盖。
一处处乡村实践新阵地,一个个城市文明新空间,正不断演绎着新时代的文明实践新故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强化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着力补齐城市建设管理的短板,有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经大数据分析,居民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交通秩序四大重点领域摆在大家面前。
靶向精准,自然可以“对症下药”。
小区环境方面,重点加强对老旧小区、无物管小区的管理;道路街巷方面,集中整治张贴小广告、车辆乱停乱放、环境卫生较差等现象;农贸市场方面,营造良好卫生环境和经营秩序,加快农贸市场提档升级;交通秩序方面,加强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和对交通参与者的守法教育。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个又一个难题得以破解。
持续对照文明标尺,时刻丈量城市细节,在文明创建过程中,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近3年,我市共完成1400条背街小巷整治,提档升级农贸市场300余个、改造覆盖面达86%,城市环境持续改善。
近3年,新建城市轨道交通120公里、通车总里程达378公里,打通“断头路”17条,改造交通小微堵点50余处、易淹易涝片区100多处,新建城市绿道800多公里、公园绿地620公顷,城市功能品质不断优化。
近3年,完成2660多栋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增配或改造,增设小区充电设施4万余处,居住环境和市民素质同步提升。
近3年,完成棚户区改造1300多万平方米,350个老旧小区、3800多幢房屋实现环境综合整治,创建惠民正落在实处。
……
这根“绣花针”正一点点绣出美丽古都品质品牌,绣出一幅幅和谐宜居文明画卷。
崇德向善,打造文明风尚新品牌
11月18日,南京再次获得“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在这份体现市民幸福感、考验城市综合实力与公共服务能力的重磅榜单上,南京已是第11次上榜。
南京市民的幸福感源自一种综合感受,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正是这座城市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走在大街上,30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交通路口、医疗机构、公交站台、商场超市、旅游景点等,持续开展各类志愿服务。
博爱之都处处有爱。
其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早就在南京市民心中扎下了根。时光退回到1993年,南京在全国范围率先推出了志愿者行动;2005年,《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颁布,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志愿者行动立法的省会城市;2019年,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达299.85万人,年度有服务记录的注册志愿者169.2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15.41%。
在丰富的志愿服务中,一大批优秀志愿服务品牌脱颖而出。
2014年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让青奥志愿者“小青柠”走向世界,成为南京乃至全中国的一张“最美名片”;不久前结束的第五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上,以文明实践推动生态保护的“长江守望者联盟”志愿服务团队获得金奖;专为行动不便重点旅客提供服务的南京站“158”雷锋服务站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成为全国重大典型……
志愿服务精神是新形势下精神文明的集中凝聚,是市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南京20万名防疫志愿者站了出来,再一次生动描绘了文明南京、志愿之城的精神底色。
今年,《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陆续出台和实施,是南京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有力之举。
11月1日,全市4170多个小区全部完成撤桶并点,建成分类收集点4430多个,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生活新时尚。
使用公筷、推广“光盘行动”,排队坚守“一米线”……这些做法,被写进地方性法规中进行推广。
诚信是文明的基石。身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南京从顶层设计、分类监管、信用激励等方面入手,深入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持续健全“红黑名单”,实行诚信主体差别化对待。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南京正牢记嘱托、勇担使命,全力书写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南京篇章”!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