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江宁 > 正文
徐九根:16年,他风雨无阻为烈士守墓
2024-03-28 11:34:00  来源:南京文明网  

江宁区禄口街道官庄路附近,薄薄的晨雾还未散尽,寂静的河边小道上,只闻虫鸣鸟叫。一位老人从远处走来,他身材瘦削、皮肤黝黑,拎着一只塑料桶来到河边,舀起大半桶水,再拖着桶费力地爬上护坡。就在河对岸,有一处护栏围起来的绿地,翠松掩映下,一块石碑伫立在草地中,上有“邓仲铭同志殉难处”等字样。老人拎着桶走到石碑前,擦拭碑体,弯腰拔去四周杂草,再拿起扫帚和簸箕清扫路面。一套活儿干下来,太阳已升得挺高。老人叫徐九根,今年74岁,江宁区禄口街道黄桥社区冯潭庄村民。2008年起,他成为邓仲铭烈士纪念碑的守墓人,一守就是5000多个日夜。

“我会守好邓仲铭烈士墓,你放心吧”

徐九根原来的家,就在邓仲铭烈士纪念碑旁边。

1943年,年仅39岁的邓仲铭在抗日战争中为人民献出生命。1981年,当时的江宁县人民政府在烈士牺牲处修建“重民桥”,并立了一块“邓仲铭同志殉难处”纪念碑。

这段历史,黄桥社区冯潭庄的村民们都铭记在心,对邓仲铭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充满感激。徐九根打小听着邓仲铭烈士的英勇事迹长大,更是对英雄怀有崇高的敬意。

纪念碑立起来后,村民们一直自发给烈士守墓,确保每天都有人去清扫墓碑,清理杂草。在大家的接力守护下,“邓仲铭同志殉难处”纪念碑虽已建立数十年,仍整洁如新,周边草木葱茏、一派肃穆。

2008年,村里第四代“守墓人”俞家福因身患重病入院治疗,无法继续守墓,心里十分着急。时年58岁的徐九根去探病,承诺道:“我会守好邓仲铭烈士墓,你放心吧!”

为离烈士近一些,他住进简易房

前些年,随着城市发展,徐九根和冯潭庄村民们纷纷搬迁,住进了生活条件更好的楼房。

徐九根没有搬,他还说服老伴一起搬到了距离“邓仲铭同志殉难处”纪念碑仅百余米的小六圩泵站内居住。

小六圩泵站是当地用于灌溉排涝的水利设施建筑,并不适宜人居。考虑到徐九根守墓需要,管理方临时辟出约10平方米的空间,让老两口落了脚。

水泥地、大白墙、一桌、两椅、一床……在简陋的房间里,只有一些生活必需品,没有煤气,徐九根特意买来电磁炉,教会老伴怎么使用。就连除夕夜,也是到儿女家吃一顿年夜饭,再赶回来。

一次,一位教授大老远赶来祭扫,但找不到具体位置,徐九根及时发现了他,为他带路。“我守着它,就有责任不让任何一位祭奠烈士的有心人失望而归。”徐九根说。

5000多个日夜,风雨无阻地守护

去年,考虑到泵站管理需要,徐九根和老伴搬离了那里,住进了楼房。

“这里距离纪念碑骑电动自行车半小时,我提前半小时出门就行。”徐九根对记者说。

如今,每天清晨7时许,他伴着朝阳骑着电动自行车赶往纪念碑,打水、清扫、除草……有时忙完了,他也不急着回去,而是静静坐在碑旁,“万一有人来了,我还能和他们讲讲烈士的事迹。”

去年,邓仲铭烈士的孙女邓春兰来此瞻仰先烈,代表全家对徐九根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他不好意思地回答:“我不认字,更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我知道,如今咱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全靠千千万万像邓仲铭这样的革命先烈奋斗而来。让烈士有一个干净的安息环境,是我唯一能为他们做的事。”

不仅如此,每当有人前来祭奠烈士,他都会向他们讲述邓仲铭烈士的英勇事迹。有时,社区和街道会邀请徐九根给青少年或社区里的年轻人讲述烈士故事,不善言辞的他还特意准备了一份发言稿。

清明节快到了,这几天,徐九根每天早出晚归地守在纪念碑旁,这也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时段。子女担心父亲身体吃不消,徐九根拍拍胸脯说:“只要我能动一天,就会守一天碑!”(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茸通讯员 张文)

责编:孙婷婷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