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这么多年校长,我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么投入并保持热情的人,能对这里的老师和学生这么富有感情,对提升孩子们的能力和自信帮助很大,教师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对此我们很感动,很感激。”12月23日上午,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镇桂溪平安希望小学校长成东在电话中对记者有感而发。
成东所说的“保持热情的人”,是一群来自苏州的老师和学生。最近,这群老师又一次前往北川,去看望那里的孩子。自2010年起,经姑苏晚报牵线,伦华教育与北川羌族自治县甘溪小学结对成为友好学校,开启了长达15年的助学及互动。如今甘溪小学同桂溪平安希望小学合二为一,而苏州与北川之间的互动,仍在延续。于是,一群又一群苏州的孩子,同一群又一群北川的孩子成了同学。
大爱跨千里
桂溪镇,地处北川羌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的一个小镇,枕水而兴。相传镇里有一条小溪,溪边有棵古桂花树,桂溪由此得名。桂花,恰好还是苏州市的市花。
两地之间的这场缘分,可追溯至2008年。那年,地震震垮了四川汶川、北川等地的校舍,桂溪未能幸免。当年,姑苏晚报发起倡议,呼吁为灾区的孩子援建学校,得到了苏州各界的积极响应,在半个月内筹集善款800万元,其中部分定向用于四川省绵竹市清道学校的重建工程,部分定向用于甘溪小学重建。
从此,在清道学校,有了一幢“姑苏晚报楼”,而在甘溪小学,孩子们还多了一群苏州的老师和同学。2010年,经姑苏晚报牵线搭桥,伦华教育在每年的11月,都会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前往甘溪小学,开展助学活动,直至甘溪小学同桂溪平安希望小学合并,活动仍在继续。
今年12月20日,伦华教育创始人曹伦华前往桂溪平安希望小学,为孩子们送上奖教金,并为老师们开展了一场专题讲座。在此之前的7月,伦华教育旗下苏州博慧教育发展基金召集28位老师,前往甘溪平安希望小学以及擂鼓八一中学,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义务支教夏令营活动。苏州的老师不仅带去了具有特色的英语、数学、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将苏州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带到北川,给孩子们送上苏式文化体验。
时间轴再往前拉。2023年,苏州支教团队赴北川永昌小学、安昌小学、幸福小学、西苑中学,为300多名学生举办了特色夏令营活动,还送上了26个书架及4820本图书;2022年,苏州的孩子们策划了“翻书越岭”文化助力活动,捐出3200本图书;2021年,将苏州的示范课送进北川,并推出“校长英才计划”,邀请北川的校长到伦华教育体验和培训;2020年,苏州年轻教师到北川开展专题讲座,苏州的孩子通过“云课堂”,同甘溪小学的同学同上一节课;2019年,送上奖教金、文具和御寒“温暖包”……从2010年至今,苏州与北川之间的这场约定,跨越千里,并已持续了15年。
两地齐飘香
15年互动,从捐赠物资和奖教金,到实地支教,再到对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开展培训和提升,这场助学活动的内涵正不断变得丰富。
“苏州的老师利用暑假到我们学校开展了暑期支教,把优秀艺术课程、体育课程以及智慧数学等带了过来,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给予支持,让孩子们接触到平时接触不到的东西,孩子们都很喜欢,经常打听苏州的老师什么时候再来。”成东介绍道。
与此同时,北川当地不少学校的校长等管理者,同步受邀到伦华教育接受了专业培训。“培训后对教育的发展有很大帮助,特别是观念的变化,接受培训的老师回来后,还将新的理念和方法传授给年轻老师们,让大家的自信和能力都得到提升。”如今,在桂溪平安希望小学,成东发现从苏州带回来的“学生是宝贝,老师是财富,家长是朋友”的教学理念,越来越成为老师们的共识。
伦华教育全程参与这次助学活动的林佳琼还记得,曾有一位来自北川的校长在苏州参与培训和体验时,走遍了校园里的每一条走廊、每一个活动场所和每一间功能室,并拍下了2000多张场景和活动照片,作为此后提升教学工作的参照。
在互动中受益的,还有苏州的孩子。“希望苏州的孩子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前往北川,把对北川师生的牵挂变成行动,积极思考怎么帮助他们,怎么影响他们,触发他们对未来理想有更多追求。希望孩子们在这样的交流中,获得爱与暖的教育。”曹伦华表示。
北川有同学
实地助学定期开展,而线上的联系,贯穿始终。常熟伦华外国语学校的荣同学,就曾在甘溪小学认识了一位比她大一岁的小姐姐,两人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如今,她们还时常会通电话,隔一段时间就聊一聊关于学习和生活中的趣事。
对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的孩子们而言,还有一位可以天天见到的北川同学,那是老家在北川凤凰村的吴利华。去年暑假,吴利华得到了到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初中名校基地班免费就读三年的机会,相关费用由曹伦华个人资助。因此,吴利华对未来的憧憬也变得更为清晰。她说,她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位教师,不负家乡父母和老师的期待,更能回馈苏州的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帮助。
在美术老师任倩身上,吴利华或许能看到自己未来的样子。任倩是十多年前那场地震的亲历者,在地震中她失去了姐姐和多位好友。长大后,她选择留在家乡,在甘溪小学当美术老师。家乡的学校四周都是山,出行不便,外来的老师不大适应,而她选择留下,不仅因为那里是她的家乡,还因为多年来苏州的师生对她的影响,让她感受到了教师的力量。她希望借助这份力量,帮助更多山里的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
回望这十多年的助学路,很多师生发现,北川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蓝白色板房的校舍变成了教学楼,教室里最为普通的黑板,变成了电子白板。
对师生们而言,环境在变化,但助学路仍无比熟悉。“每年当秋去冬来季节更替之时,我都会踏上那段熟悉的旅程,深入到重峦叠嶂之间,去探望那些如同幼苗般亟待关怀与呵护的孩子们。这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连续十几年的坚持,见证了岁月的流转和孩子们的成长。”曹伦华说。(记者 叶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