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苏州 > 正文
苏州非遗消夏研学游“发车”
2025-06-30 10:08:00  来源:姑苏晚报  

6月28日是第21个“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日”,由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办的2025苏州非遗消夏研学游暨第十一季“触动”活动正式发车。该活动迄今已经走过了11年,成为独具苏州特色的非遗品牌。

本次活动精心策划了张家港、太仓、昆山、吴中区、高新区五条特色线路,带领市民在研学游玩中深度体验苏式非遗的独特魅力。苏州日报旗下引力播App对“灵秀港城”张家港匠心游线路的精华部分进行了上午、下午两场直播,将现场的非遗魅力实时传递至云端,吸引了近40万人次线上观看。

身临其境,多元体验“触动”人心

上午10时,满载着期待的研学大巴驶达张家港线活动的第一个站点——河阳山歌馆。从《斫竹歌》《顶倒着》等经典曲目,到韩瓶陶杯、石枕石戟等出土文物;从徐恪、钱泮等历史人物,到婚恋、丧葬等民俗风情……研学团跟随专业人员行走在这座融合了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中,通过多元感官体验以及数字化互动玩法,沉浸式探索属于河阳山歌文化的“前世今生”。

在听歌会环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研学团表演了《河阳城里好白相》《男女盘歌》两首代表性曲目。原生态的旋律和动人的唱腔,瞬间将研学团学员带入了浓郁的山歌文化氛围中。学员们还在现场跟随传承人学唱了《斫竹歌》,“(嗯唷)斫竹,(嗬哟嗨,嗯唷)削竹,(嗬哟嗨!嗯唷)弹石、飞土,(嗬哟嗨,嗯唷)逐肉!(嗬哟嗨!)”大家一起纵声合唱,这一刻,穿越时空的歌谣带着远古文明的余韵在馆内久久回响。

歌声的尾音未散,肖家巷内已飘来阵阵诱人的米香。在肖家巷农家乐坊中体验河阳米糕制作,是上午活动的又一亮点。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研学团学员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制作:将准备好的米粉过筛两次后,再用各色木模具压出精美的花纹。当见到脱模后的米糕初具雏形时,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小朋友们纷纷和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很喜欢自己动手的过程,一次成功很开心!”

随后,研学团移步至恬庄古街。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学员们走进榜眼府、杨氏孝坊,聆听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受江南水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榜眼府出来,古街上的传统石磨豆腐坊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午间天气炎热,学员们纷纷买来鲜香爽口的豆腐脑品尝消暑。遗憾于此行没能品尝到市级非遗美食——高庄豆腐干,不少学员当即表示要和店家加个联系方式,“豆花味道真不错,下次一定要预订豆腐干尝尝。”

从听觉、视觉到味觉、触觉,多元立体的感官体验让非遗变得可听、可感、可赏、可尝,这些古老的技艺和文化,此刻不再是藏在书本里的文字,非遗的恒久魅力被激活、释放,长久地“触动”人心。

云端共享,直播“破圈”全民围观

午后,研学团来到“风筝之乡”乐余镇,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沙洲哨口板式风筝是下午的特色体验项目。这段旅程不仅现场体验感爆棚,更因苏报引力播App的全程直播成功“破圈”,引发了一波线上线下的关注热潮。

直播团队跟随研学团首先抵达双桥村沙洲哨口板式风筝传承人倪鹤年的家,厅堂两侧挂满了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板式风筝,精致的扎制工艺、独特的哨口设计令学员们叹为观止。直播镜头一一扫过这些艺术品,带领线上观众实时“云赏”。

随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说书”在此开讲。围绕风筝的类别、制作工艺、哨口原理等专业问题,倪鹤年娓娓道来,“目前流传下来的风筝造型有‘九串菱’‘七星’‘八角’等,体型大、分量重、远远就能听到风筝声,放在墙上就是一幅画,放在天上就是一首歌。”

最令人期待的环节莫过于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文创。在倪鹤年的指导下,研学团学员们纷纷动手扎竹篾、糊绢面……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此刻都沉浸其中,感受着传统手工艺的魅力。直播镜头不仅记录着现场的专注瞬间,还捕捉下了学员们逐渐成形的精美作品,“和我之前做过的竹编风铃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上手很快,还是很好玩!”最先扎制成功的小朋友自豪地向镜头展示道。

活动尾声,倪鹤年还邀请研学团一起前往江边开阔地带,体验放风筝的乐趣。在专业人员的安全指导下,一只只造型各异的风筝迎着江风扶摇直上。引力播的直播镜头也实时跟随记录,将这份激情与自由传递给数十万线上观众,大家通过屏幕共享着这份震撼与感动,线上线下的情感在此刻同频共振。

一场匠心研学之旅,一次十年如一日的非遗保护实践,当线下深度体验与线上融合传播形成合力,作为非遗大市的苏州正生动诠释着“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的时代内涵,在深深“触动”市民的过程中,助力非遗真正“活”在当下,“火”在云端,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全新活力。(记者 刘欣雨)

责编:苏州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