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这一重要论断,高屋建瓴指出了文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重点在基层实践,关键在工作落实,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扎根基层中服务基层、在服务群众中引领群众,勠力同心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
坚持实践内容多样化,丰富拓展社会文明发展新理念。我们要紧紧扭住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首要任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一是建强宣传阵地。推动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等方式,集成开展“道德讲堂”“红色直播厅”“流动图书馆”“千场理论宣讲”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涵盖理论宣讲、文明风尚、教育关爱、科技普法、卫生健康等各个方面,构建完善“全覆盖、全领域、全过程”的实践体系,使之成为宣传党的政策、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文化生活、推动移风易俗的“主阵地”。二是改进宣讲内容。针对宣讲对象身份、年龄、学历等实际情况,结合基层党员冬训、党史学习教育,开展“靶向式”备课、“定向式”授课,既讲“官方语言”“权威论述”,也讲“网言网语”“方言土话”,更讲“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鲜话”“普通话”,坚持把“想讲的”变成“想听的”、把“想听的”融进“想讲的”,让基层理论宣讲“上接天气、下接地气、聚拢人气”,倾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创新宣讲方式。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建立对象化、互动化、随机化理论宣讲学习制度,采取“微讲座”“微直播”“群交流”等“线上+线下”宣讲学习形式,整合利用“碎片化”宣讲时间,引导成立“互助式”学习小组,营造领导干部带头讲、基层书记全面讲、党员群众主动讲的浓厚氛围,实现从“你讲我听、你做我看”到“我讲你听,相互取经”的转变,推动基层理论宣讲活动走心走深走实。
坚持实践主体多元化,努力构建社会文明发展新格局。面对社会上观点碰撞、诉求多元的现状,努力打通宣传工作的“堵点”“痛点”,消除文明实践的“盲点”“死角”,努力形成全域覆盖、全效运行、全民参与的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格局。一是落实党委当主导。旗帜就是方向,方向决定成败。各级党委要落实主体责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巩固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二是坚持人民当主角。社会文明程度与每个公民的文明素养息息相关。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深入开展群众性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形成清廉政风、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三是推动村社当主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以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平台,围绕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品牌化要求,发动带动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实行群众“点单”、村社“送单”、所(站)“接单”、定期“评单”的流程化规范化志愿服务,开展“邻里守望”“共建共享”“共创平安”“文化铸魂”等系列化志愿服务,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推进村、社区文明实践活动,做到“一村一特色、一社一品牌”。
坚持实践方式多维化,务求提升社会文明发展新质效。要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坚持多向发力、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一是推进实践活动立体化。社会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维度。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基础工程,要大力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突出公民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劳动教育、网络文明建设、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全方位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二是促进实践活动具象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涉及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要努力关注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重点抓好文明行车、文明养犬、文明旅游、文明观赛、文明上网等方面的引导劝导督导,努力强化人们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的获得感、认同感。三是实现实践活动联动化。坚持在思路理念、破解难题、载体手段等方面求新创新出新,有效整合网上和网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等平台载体,奏响“交响乐”、唱响“大合唱”,实现平台与平台、阵地与阵地之间的互联互补,做到党群社团共参与、线上线下齐发力,推动形成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路径,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社会文明发展效能。
坚持实践考评多级化,积极跟进社会文明发展新方位。考评内容是牵引工作、推进落实的“风向标”“指挥棒”,必须顺应时势发展,紧跟实践进程,做到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一要科学制定考评标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树立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要深刻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突出目标导向和工作重点,坚持年度考核与阶段考核并重、重点工作和一般任务兼顾、正向激励和责任约束明晰,多角度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多层级区分考核评价权重,做到“拿来就能用、照着就能干”,让基层文明实践开展有目标、自评有坐标、参评能对标。二要周密实施考评过程管理。着眼文化培育、制度规范、技术支撑等多种角度,科学设置考评项目、考评等级、考评权重、考核分值,在考评项目内容上坚持贴近基层、注重实效,在考评方式方法上“动”“静”结合、“上”“下”结合,在考评等次比例上保证质量、控制数量,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进行分层分类考评、能上能下管理,避免“重评时、轻平时”的“运动式”“扎堆式”工作现象,建立完善系统化、综合化、长效化考评机制。三要严格落实考评责任传导。考评工作既要坚持正向激励,也要注重责任传导、压力传导,彰显考评体制机制的引导力、驱动力、调控力。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发展上,对基础好、亮点多的要推动“做优做强”,对底子薄、起步晚的要帮助“伸短补弱”,对缺项多、波动大的要敢于“瞪眼红脸”。既要有“蹦一蹦”就够得着的阶段目标,也要有“推一推”就能发力的行动自觉,更要有“点一点”就能给力的奋斗状态,在比学赶超、争先进位中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高质量发展。
文明引领新风尚,实践汇聚正能量。站在新征程新起点,需要我们深刻理解新发展阶段的特征要求,深刻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巩固成果、完善机制,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答卷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田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