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的岁月长卷上,后坊村沉淀如一棵温润的银杏。古树虬枝,无言诉说着扎根的深情,将“幸福”的愿景悄然晕染。承托省域探路的星光,浸润市级微改的巧思,这里,寻常巷陌被精心雕琢,公共角落焕发新生,暖意如星火,在流转的晨霜与夕照间静静传递。年轮深处,后坊村正将关于家园的朴素理想,落笔成大地扉页上一行行温暖的诗句。
杏福品牌树根基
百年银杏映初心 五心服务润民心
后坊村以百年银杏为精神图腾,打造“杏福后坊”党建品牌,喻意党组织如古树深植沃土、荫护乡梓。品牌依托“520”支部工作法,通过三级治理载体激活基层服务末梢。
“五心”组织筑基。建立“镇—村—网格—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链,划分3个综合网格、10个微网格,配备专职党员网格员、微网格联络员及党员中心户,形成“民情收集—反馈—帮扶”闭环机制。以“红色初心、常怀暖心、坚守恒心、为民热心、奉献爱心”为内核,推动党员常态化走访,精准对接特殊群体需求。
“双网”联动增效。推行“党建红网+网格蓝网”融合模式,线上建立网格微信群,实行“群众点单、村委接单、乡镇下单、部门响应”的“三单一响应”工单流转机制,确保民生诉求高效处置;线下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四大主题空间,整合矛盾调解、政策咨询一站式服务,并设立志愿服务“积分超市”,激励党员群众参与社区治理。
“贴身”服务落地。党员先锋队带头开展“敲门行动”,包干到户排查矛盾、宣传政策;网格员定期巡查公共设施安全,动态上报隐患。通过“小事网格即办、难事村级协办、大事乡镇联办”的分级处置模式,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超90%,民生问题响应效率提升70%。
杏福家园惠民生
一站服务零距离 多元阵地暖万家
后坊村以群众需求为罗盘,将党群服务中心锻造成民生的温度计,持续延展阵地脉络,让服务在网格间零距离生长,努力构建多元化、精准化的便民服务体系。
阵地升级,功能集成“零距离”。改造提升网格党群直通站,优化“议事协商区、便民服务角、文化共享厅”三合一功能布局,配备自助服务终端、适老设施等硬件,实现村民办事“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延伸建设3个自然村网格服务点,形成“1中心+3站点”的15分钟服务圈,年均办理医保代缴、证明开具等便民事项600余件。
就业直达,精准帮扶“到家门”。依托省级“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立“需求摸排—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全链条机制:联合人社部门开展家政、电商等定向培训8期,覆盖村民200余人次;对接本地企业开发保洁、绿化工等弹性岗位50余个,帮助留守妇女、低技能人群就地就业;设立“杏福创业角”,提供政策咨询、小额贷款代办等一站式创业支持。
温情守护,特殊群体“全覆盖”。深化“杏福连坊”残疾人之家服务,配备康复器材、辅助就业工坊,开展日间照料、社交赋能活动,累计服务残疾人1800余人次;打造“养老睦邻点”示范空间,整合助餐、健康监测、文娱活动等功能:组建“银龄互助”志愿队,结对帮扶高龄独居老人;联动卫生院开展月度健康巡诊,建立慢病管理档案120份;年均组织戏曲放映、手工课堂等适老活动60余场,参与超1500人次。
杏福课堂育未来
暑托赋能青少年 夜校点亮新业态
后坊村立足全龄段发展需求,以党群服务阵地为载体,持续深化“杏福后坊”党建品牌内涵,聚焦群众需求,推出系列惠民服务项目,切实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杏福暑托班”精准破解青少年看护难题。通过高效整合党建资源、高校志愿者及社会公益力量,精心开设涵盖课业辅导、安全教育、非遗传承等多元化课程。组织青少年深度参与社区微改造实践调研,巧妙将本土特色银杏文化融入育人场景,切实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有力护航孩子安全、健康、充实成长。
全市首家村级技能夜校激活村民职业潜能。积“后”流光学通“坊”间夜校作为武进区首创村级技能培训平台,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开设多样化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村民灵活掌握市场急需的实用技术,显著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与职业素养,有效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赋能乡村人才振兴。
“小哥夜校”创新护航新业态群体发展。作为全市首个面向快递、外卖等新业态就业群体的免费培训平台,后坊村建立符合其特殊作息的错峰授课机制。针对性提供职业技能提升、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等实用服务,助力他们有效增强职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金叶映初心,古树证民生。
后坊村以“杏福”为笔,在武进沃土书写党建引领、服务润心的幸福答卷,步履铿锵,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