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暑期“小候鸟”,家门口有“趣”处
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暑期课堂”的暖心实践
2025-07-14 09:56:00  来源:徐州日报  

西段庄社区“暑期课堂”上,志愿者在教孩子画画。本报记者 刘冰 摄

本报记者 李权 张雷 通讯员 张晴

7月11日下午2点半,贾汪区潘安湖街道西段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9岁的魏梓琪正在画纸上涂抹,她的画里,穿白大褂的医生姐姐正在给病人检查。而7岁的弟弟魏东来则画了一名消防员。前方的黑板前,志愿者张琳焮正举着彩色粉笔,引导孩子们画出“梦想的职业”。

社区居民陈红影看着“暑期课堂”里的孩子,脸上笑意融融。随后,她赶去附近的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点。“社区把孩子们组织起来,作业有人辅导,安全有保障,家长们都特别安心。”社区全科联络员李静告诉记者。

在这个暑假,潘安湖街道像魏梓琪姐弟这样的“小候鸟”有了新去处——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开设的“暑期课堂”。一个由全科联络员、大学生志愿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退休教师等组成的“带娃天团”,正用花式托管服务,破解暑期“带娃难”问题。

安全教育用上“黑科技”

“救命!救命!”在贾汪区安防体验馆里,9岁的颜廷旭突然摘下VR眼镜,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刚才在虚拟水域中“挣扎”的30秒,让他真切感受到溺水的窒息感。“眼看着被河水淹没,挺吓人的!”男孩惊魂未定地告诉带大家参观体验馆的民警张瑜。

这个建在马庄派出所内的特殊课堂,让安全教育变得“触目惊心”。体验馆墙面上,安全出口标识被5岁的袁梦瑶用肉乎乎的手指反复描摹。“这是逃命用的!”稚嫩的童声在空间里激起细微波纹,志愿者们相视而笑的瞬间,某种认知正在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传统说教像隔靴搔痒,VR体验才是刻骨铭心。”区级人大代表、马庄村“十必联”志愿者王娟说,今年村里的“暑期课堂”最多时有40多人,除了双职工家庭子女,还有一部分是困难家庭子女。当天特意组织孩子们来体验,科技手段的介入,让安全教育从说教变为沉浸式游戏,效果也十分明显。

非遗课堂“捏”出童趣

潘安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空气里浮动着湿润的泥土香。10岁的王浩迪正把胶泥在掌心反复揉搓,指缝间溢出的泥浆泛着微光。“这是蜗牛壳!”他举着初具形态的作品向区级泥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海良求证,泥点子溅在课桌上开出一朵朵褐色的小花。

48岁的李海良是地道的潘安村人,每周两次来教孩子们捏泥塑。“泥塑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他指着孩子们桌上形态各异的蜗牛说,“你看这个把触角做成问号的,那是想当科学家;那个在壳上刻花纹的,可能是未来的艺术家。”

教室角落的保温桶里盛着绿豆汤,潘安村全科联络员郭晶正给孩子们盛汤。“天热了得防暑,后勤保障可不能少。”郭晶说,现在暑期学堂的孩子从最初的5个增加到20多个,家长们口口相传,都说孩子还是送到这里更放心,“比在家看手机强多了”。

课堂闪烁志愿之光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张琳焮站在黑板前,彩色粉笔在她指尖转出花样。这个游戏设计专业的姑娘把美术课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孩子们举着画笔的胳膊像一片蓬勃生长的树林。

“一听说社区‘暑期课堂’需要志愿者,我就主动报名当起‘孩子王’。”张琳焮笑着说,“既能利用专业特长为乡亲服务,又能丰富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一举两得!” 在西段庄社区,像她这样的学生志愿者有4人,大家轮流带娃。4个学生志愿者轮流编织着特色课程表,国学、美术、舞蹈像彩色丝线,在孩子们的时间轴上绣出斑斓的图案。

在荒里村的“暑期课堂”,十多名孩子围坐在长条桌边,有的读书,有的写作业,有的在预习功课。刚结束高考的赵培焱正来回踱步解答问题。这个准大学生突然发现,讲台和课桌之间的距离,藏着比想象中更多的智慧和耐心。当防溺水教育课结束,当电影《抓娃娃》的片尾曲响起,当塑胶篮球场响起此起彼伏的笑声,某种关于责任与成长的感悟正在悄然生长。

“我们整合志愿服务力量,结合各村(社区)资源优势,开设了课业辅导、阅读指导、绘画手工、安全教育等特色课程。” 潘安湖风景区管理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李龙介绍说,此举不仅解决了看护难题,也帮助孩子们度过一个有“知”有“味”的暑假。

托管“托起”民生温度

“暑期学堂不是简单的‘看孩子’。”潘安湖街道议政代表、西段庄社区党总支书记闵凡胜站在湖畔小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点里,身后是正在制作玩具的宝妈们。这个建在社区的“家门口”就业服务点,承接了玩具加工、手工编织等业务,让30多位宝妈实现灵活就业。

“以前总为孩子没人带发愁,现在社区把孩子们管起来,我们才能安心工作。”正在编织毛线玩具的刘女士说,她每月挣的钱足够支付家庭日常开销。

如今,在潘安湖街道瓦店社区、权台村、唐庄村,类似的“暑期课堂”正以不同形态生长。当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阵地化作孩子们成长的沃土,当宝妈们编织的玩具承载起新的生活希望,潘安湖街道这场温柔的民生实验,正在书写着最动人的注脚。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暑期学堂’,是坚持‘贴近群众需求,在服务群众中凝聚和引领群众’的有力举措。”潘安湖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鸿鹄表示,将深耕细作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扎实务实的举措,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责编:秦春凤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