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退役老兵,倒在战疫一线
2021-08-19 07:34:00  来源:新华日报  

8月15日中午12点10分左右,如皋南站出口现场防控A组组长、57岁退伍军人陈光龙,在食堂匆匆吃完午饭,就赶着回到工作岗位。在距离岗位不到150米的地方,他猝然跌倒,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令人痛心的是,陈光龙没能再站起来,生命永远定格在疫情防控一线。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陈光龙生前的领导、同事和战友,通过他们的回忆,还原了陈光龙朴实无华而又厚重温暖的一生。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8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如皋高铁南站出站口,这里是陈光龙生前工作的场所,也是旅客进入如皋的“要塞”。

“陈光龙是战疫一线兢兢业业的‘老黄牛’,他在如皋南站工作的这4个月,疫情防控从未松懈。”如皋市富皋万泰集团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丛为群说起陈光龙,痛惜不已。

丛为群是陈光龙生前单位的负责人,同时也是他的战友。他向记者梳理了陈光龙的过往。1981年12月,陈光龙参军入伍,1986年12月至1988年6月随部队参加边境防御作战,先后被评为“老山作战优秀战士”和“优秀机械操作手”。复员回家乡后,陈光龙先后在如皋市交通局铁路建设指挥部、如港公路收费站、通皋大道项目部工作。

今年3月,陈光龙来到富皋万泰集团如皋市保安服务公司驻盐通铁路如皋南站。4月份,他被任命为如皋南站疫情防控A组组长,主要负责进、出口旅客的体温测量、健康码和行程码查验。

本次疫情发生后,防控组的任务更加繁重,陈光龙总是冲在最前面,带头坚守在防疫战场的最前沿。“出站口空调风覆盖不到,遇到高温天常处于‘蒸笼’模式,大家的衣服都湿透了,陈大哥年龄比我们大好多,却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与陈光龙同在防控A组的沈剑峰回忆说,“8月5日是他的生日,家人打电话让他回去吃饭,可他一直坚守在岗位上,晚上才回家。”

一次夜里到了下班时间,出站口查到一名从中风险区来的旅客,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必须汇报指挥部由专车将该旅客送往隔离点。陈光龙让其他同事赶紧回家休息,自己全程陪同旅客到隔离点,直到凌晨1点才回家。

据初步统计,从7月21日到8月15日上午,陈光龙所在班组主动查验旅客1.5万人次,移交转运给如皋疫情防控指挥部207人。

平时话不多,但有一副热心肠

“中午吃饭的时候,陈大哥还帮我盛了一碗汤。”提起陈光龙倒下那天的情景,防控A组队员刘金君泪流满面。“他就像老大哥般关心同事,大家都很敬重他。”刘金君举例说,早上6点上班,许多同事来不及吃早饭,陈光龙就在上班路上买来烧饼带给大家吃。

“他平时话不多,有一副热心肠。”如皋市江滨医院院长刘朱建回忆起与陈光龙相识的点点滴滴,唏嘘不已。陈光龙总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样看待,战友或同事有事相求,他从不推辞,只要能办到,一定会办得妥妥帖帖。

去年上半年,陈光龙一位战友的亲戚患上精神疾病,他带着战友找到刘朱建所在的江滨医院。“按照规定,我们医院只能接收流浪或者低保家庭的患者,我把硬规定和他说了,他能理解,不让我为难。”刘朱建说,后来陈光龙和他一起想法子,终不负战友所托,将患者送进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治疗。

对自己“抠门”,对他人慷慨

多位战友和同事不约而同地提到,陈光龙平日里生活节约,穿着极为朴素。“姐夫走之后,我们帮他整理衣橱,发现他最多的衣服就是单位发的制服,好多制服才发下来的都不舍得穿。”帮助料理后事的朱严说到此,潸然泪下。

这么一位对自己极其“抠门”的人,遇到别人需要帮助,却总是慷慨解囊。如皋城南街道桃北村老书记洪久高回忆,陈光龙复员后住到了如皋城里,但依然关心老家发展,对于村里大事小事,总是想方设法予以支持。谁家有困难,他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还资助过一个患白血病的孩子上了大学。

“在如港公路磨头收费站工作期间,作为班长的陈光龙主动参加单位‘爱心驿站’创建活动,带领全班人员长期资助收费站附近一名孤儿,助其从小学到高中学业。他还利用休息时间为一名无儿无女的抗美援朝老兵义务劳动。”原如港公路收费站站长顾卫东对陈光龙在收费站期间的工作表现记忆犹新。

陈光龙倒在抗疫一线的消息在如皋当地传开。“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向您致敬!”“他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人,我们对他挺熟悉的,太可惜了。”“一路走好,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众多市民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表达对陈光龙离去的惋惜以及尊敬之情。

8月16日上午,如皋市委书记何益军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专程前往陈光龙家中吊唁,对其家人进行了慰问,并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学习陈光龙同志忠诚担当、敬业奉献的优良品格,在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中争作贡献。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战疫一线,还有很多像陈光龙这样普通的基层防疫工作者,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为广大人民群众筑起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

本报记者 徐超 丁宏波

通讯员 邵亚丽 朱登峰

责编:王逸男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