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不涨价的女裁缝、8年来每次只收1元的理发师、挂号标价1元的退休医生……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南通城里的“小人物”,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用低廉的价格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温暖着城市里的你我。
本周,记者实地探访这些为我们生活“缝缝补补”的暖心人群。
20年不涨价的裁缝铺“圈粉”年轻人
可别以为缝缝补补还只是中老年朋友的“专属喜好”,不少年轻人对不满意的衣物细节,也喜欢改改继续穿。在学田农贸市场内,有一家不起眼的传统裁缝铺,“海归裁缝”小刘师傅的巧手艺被很多年轻人“圈粉”。
“小刘师傅,我来取裤子。”11日上午,就读于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工艺专业的新疆学生库德热提·吾买尔走了进来。小伙子从刘师傅手中接过腰围改小的裤子后,十分满意。他说,网购的裤子款式不错,可腰围大了些,通过手机地图找到这家店,“改个腰围只要20元,在学校附近能够找到这样的裁缝铺,真的非常方便”。
大家口中的“小刘师傅”,名叫刘红梅,如东丰利人。2001年,她的裁缝铺在学田农贸市场内安家。20多年不涨价的良心经营和好手艺,为她攒下了好口碑。
“改衣服,我喜欢‘跟着感觉走’,幸亏大家都比较信得过我。”她爽朗的笑声里透着自信。这份自信源于年轻时练就的缝纫“基本功”和后来高强度的工作经历。刘红梅说,她16岁学做裁缝,之后又先后前往毛里求斯和塞班岛务工。“走出去”认识了不少国外的品牌,见识了先进的流水线,学到了全新的针织工艺,这些都成为她回国后独当一面的无形财富。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接到的活儿必须当天干完,绝不拖拉;至于价格,只要日子还过得去,尽量不涨价。”小刘师傅“圈粉”无数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开店20多年来从没涨过价。她说:“做着举手之劳的事,在这座城市里不断被需要,这种幸福感是难以用金钱去衡量的。”
虹桥新村的小区深处,有一家已经开了8年的壹元理发室,附近60岁以上的老人都喜欢到这里理发,每次只要花费一元钱。
12日一大早,几名精神矍铄的银发老人便来到理发室的门口。不多时,理发室里的两名理发师志愿者蔡学珍阿姨和张永馨阿姨便来到了这里,开始为大家理发。
“每周二的上午是壹元理发室开门的日子,风雨无阻,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来理发店享受一元理发。”理发室设施齐全,蔡阿姨捋起一小撮头发,操起剪刀,既专业又认真。她俩穿着统一的红色马甲,上面印着“5680”,谐音为“我来帮您”。
一名正在等候理发的老人告诉记者,他来壹元理发室理发好几年了,“帮忙剪一次头发可能不算什么,但像她们这样坚持多年为群众服务,这很难得,也很不容易。”
“对一些社区里的孤寡、残疾、患重病的老人,或者老党员、老劳模、老退伍军人等,我们都会定期上门服务。”蔡阿姨告诉记者,壹元理发室给大家提供了便利,在周围几个小区都有了知名度,也常有其他地方的老人来这里理发。
据了解,从2015年起,壹元理发室作为崇川区虹桥街道虹桥社区党群服务网点的惠民项目开始运行,运行8年,累计服务超3000人。理发每次收取的一元钱全都作为关爱基金,用于慰问困难群体或捐赠给慈善基金会。
蔡阿姨说,理发师都是退休后“半路出家”的志愿者,能够在退休后为群众服务,“有价值也有意义”。
13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海门区海兴路的一家专看皮肤病的迷你小诊所。诊所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标价“一元”的挂号费。
开办诊所的冯新是退休不久的皮肤病医生,是当地有名的皮肤病专家,一辈子都在与皮肤病打交道。听闻他开了家皮肤病诊所,很多患者都慕名前来。
家住通州区的周先生在同事的推荐下,专程赶到海门看病。“一元”的挂号费让他很动容,冯医生的专业诊断也让他觉得这趟来对了。
“一元挂号费更多是象征意义,大家相信我才专门来找我看病,我也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医疗服务。”冯新说,退休后,他感觉自己还可以发挥余热,这才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开了诊所,主打“便捷高效”。
像冯医生这样退休之后开办诊所的老专家不在少数,他们为周边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对基层医疗力量也是重要补充。冯新说,在“家门口”开诊所,是“退休不退岗”,希望用这样的实际行动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无论是老裁缝、理发师,还是老医生,抑或是更多坚守情怀的手艺人,他们都藏于“市井”,用力所能及的技能来帮助着身边人,共同汇成城市的温暖底色。
(记者丁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