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用文艺力量传递历史回声
2024-09-26 14:58:00  来源:江海晚报  

日前,“剪影共绘圆满意”民族团结主题剪纸作品展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图书馆热展,集中展示由南通作家施士明创作的56幅反映各民族风情的剪纸作品。

剪纸是施士明退休后习得的技能。跟文字打了数十年交道的他认为,文艺不分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他更加感受到肩负的责任,“我们这些与祖国同龄的人,要身体力行,积极去做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事”。

业精于勤

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

施士明于1949年8月出生在南通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竹行中学就读期间,他就表现出一定的写作天赋。之后,他尝试向报刊投稿,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字功底。“如此既宣扬了正能量,又让自己养成了随手记录的好习惯。”

高中毕业后,施士明在村里任文艺队队长。1971年,在通州区文艺宣传刊物上发表小戏剧《补锅》,这部作品被文艺队排演演出;1972年,在南通县文艺宣传刊物上发表诗歌《三过东庄》。也是在这一年,他应征入伍。在部队期间,他的创作热情依然高涨,至1973年,他有近40篇文章被《解放军报》《前线报》等录用。

2002年,施士明转业回乡,任通州区外经委办公室主任,他再次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其间,施士明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先后有500多篇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被全国性报刊《国际商报》《中国贸易报》《经贸导报》等录用;他创作的一系列报告文学作品,如《金凤高翔》《竹棚飞出金凤凰》《鹏击长空》等还被新华出版社结集出版。

利刃出鞘

写叶挺将军传奇一生

2001年,对施士明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他创作的71万字传记文学《未授衔的元帅叶挺》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面世。

“之前,我主要写短文,但总感觉不过瘾,一直想找机会写篇长文。”1998年,皖南事变57周年,施士明想撰写一篇有关“皖南事变中的叶挺”的回忆文章。为此,他前往广东,参观叶挺纪念馆、拜访叶挺的后人、查找书籍档案,收集了大量的素材。“深入了解以后,我感觉写一篇稿件有点可惜,不如就以此为契机写本书。”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站在“十年磨一剑”的关口,他顿感压力不小。三年里,光准备材料就花了他一大半的时间。他说,“那段时间,只要看到‘叶挺’两个字就眼前一亮。”

在众人的推动下,《未授衔的元帅叶挺》一书于皖南事变60周年之际顺利完成。该书先后获得江苏省十年报告文学二等奖、南通市文学创作“五个一工程”奖、南通市政府文学创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也是在这一年,他加入了江苏省作家协会和江苏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乐而忘返

以文艺传递历史回声

2012年,退休后的施士明随儿子到杭州生活。闲暇之余,他参加了所在街道开展的各类艺术培训活动,剪纸便是其中“相见恨晚”的一项。

“那时候杭州剪纸大师宋胜林正好在这里开培训课,我前后学了一年时间。课程结束后,宋老师还常把我喊到他的工作室,教我剪纸技巧,鼓励我继续做下去。”通过3年的拜师学习,施士明的技艺逐渐成熟,创作的多幅剪纸作品被杭州市非遗博物馆收藏。

近年来,施士明仍潜心钻研“指尖上的艺术”,乐此不疲。2023年,他创作的剪纸作品《孝是家风擎天柱》荣获第四届“国粹传承杯”全国书画艺术大赛一等奖。

施士明积极参加剪纸展示活动,助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近期,他计划以“中华民族的脊梁”为题,创作百幅人像剪纸作品,通过剪纸艺术再现历史上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

在文学领域,他同样躬耕不辍。他说:“在收集叶挺材料的过程中,还收获了不少有关项英的内容。我想趁有时间梳理下,也算为党史工作贡献一份力量。”目前,他的新书正在前期筹备阶段。

(记者杨镇潇)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