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匠心”之城
2024-11-15 09:22:00  来源:南通日报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日前,为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激发职工创造潜能,南通市举办首届“江海工匠首创周”活动,消费者线上试衣、农产品自动分拣流水线等职工科技创新成果不仅展示出工匠技创未来的风采,更用实践不断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内涵。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的涌现,技能人才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实施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据统计,目前南通市建有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24家、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17家,拥有高技能人才54.11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达到1098人。

从“切磋琢磨”“铁杵成针”到“炉火纯青”“匠石运斧”,国人对高超技艺的追求慎始如一,在时代的洪流中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推动创新创业、加快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工匠,源自技艺上的反复操练和提升。根据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的“1万小时定律”,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问题的关键是,有多少人愿意且能够“十年如一日”地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钻一行呢?有人把拧螺丝、焊接工仅仅当成养家糊口的营生,还有人工资跟高的比、干活跟少的比,甚至都不愿进工厂,这种职业获得感的不足既有技能发展环境欠佳、薪资待遇现实落差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浮躁逐利社会心态下终南捷径、敬业缺失的个体因素。如何弘扬好工匠精神,不仅需要“时代呼唤”,更要在“政策支持”和“社会培育”上发力。

要用制度保障培育更多的“匠才”。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有“技”才能发挥其所“长”。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引导各类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等创新模式培养适应国家需要和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拓宽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加快推进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让技术工人职业有奔头、发展有空间,才能扭转长期以来“重学历、轻能力,重装备、轻技工”的现象。

要用社会氛围营造更强的“匠气”。政策暖意要真正转化为现实暖流,离不开产业一线的重视和社会环境的支持。企业要将工匠文化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为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好平台。依法保障产业工人的合法权益,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探索建立对大国工匠等实行年薪制、股权激励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组织职工开展技能培训和竞赛活动,确保足额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用在产业工人培训上,尊重善待技工才能汇聚工匠发展之气。

要用个体认同守护更实的“匠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匠精神最终还是体现在劳动者的行动中。少些心猿意马的盲目攀比,多一份专心致志的思索研究;少些投机取巧的自认聪明,多一份脚踏实地的勤恳付出;少些敷衍塞责的粗制滥造,多一份毫厘不安的“精准”固执,以技施才、以技报国,“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就是“匠心”的最好见证。

当争做技术能手、争当大国工匠成为一种新风尚,“匠心”之城南通必将迎来一个技术赋能、创新发展的未来。

(作者周雪霞)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