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的春光从树叶间洒落,留下斑驳树影。昨天上午,扬州特殊教育学校礼堂内传来阵阵慷慨激昂的音乐。舞台上,一支学生乐团正合奏一曲《英雄赞歌》;舞台前,身穿黑色风衣的华桂明在指挥演奏。
华桂明是扬州特殊教育学校茉莉花盲童管乐团的指导老师、民革扬州市中教支部主委。他在这一特殊教学岗位上三十年如一日,勤奋敬业、无私奉献、踏实工作。记者昨走进扬州特殊教育学校,现场倾听他的故事。
“要想教好盲生,老师先来做‘学生’”
扬州特殊教育学校茉莉花盲童管乐团的乐手全部来自在读的小学和中学盲人学生,乐团成立已有30年,曾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表演,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器乐组最高奖。乐团还培养出不少盲人音乐家,如定居瑞典的盲人长笛演奏家吴晶,活跃在国际艺术舞台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奏家谭伟海、侯劲松、张丽娟等。
几乎每一个看过茉莉花盲童管乐团现场演出的人都会被深深打动。普通人掌握一门乐器都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更何况是盲人。而成就他们的,除了自身付出的汗水,还有华桂明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坚守。
1993年8月,20岁的华桂明来到扬州特殊教育学校工作。此后三十年,他一直致力于学校盲童管乐团发展,形成了一套实用高效的盲人管乐团训练模式、经验。
“要想教好盲生,首先要学会换位思考,老师先来做‘学生’。”华桂明告诉记者,正常人学乐器都是从固定调学起,但盲人因为看不到,要想学乐器必须先学会唱谱背谱,于是他就调整策略,让孩子们先学习首调。
对每一个新进乐团的孩子,华桂明都会从认识乐器开始,手把手地教。最初教盲生谱子的时候,他一个音一个音地唱,让孩子们用盲文记。“这个过程非常慢,一个月才能学会一首曲子,后来就开始用卡式磁带来录。”华桂明说,那时一盘空白磁带要6块多钱,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买得起录音机和磁带,于是他选择自掏腰包。
“乐团要有华老师这样的人才能搞得下去”
随着盲童管乐团名气越来越大,社会上关爱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乐团渐渐用上了MP3和录音笔。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现在孩子们有了手机,华桂明就把自己录好的音乐放进乐团QQ群。华桂明的手机里存满各种曲子的录音,他和学生们有三十几个QQ群,每个群里的录音文件都有1000个以上。“每首曲子的不同声部、不同演奏乐器我都会录一遍,方便孩子们随时随地学。”华桂明说。
为了不影响孩子们正常学习,茉莉花盲童管乐团每天的排练都是利用空闲时间,定在早、中、晚的课前和课后。这也意味着华桂明要付出比其他老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每天清晨6点多,华桂明会穿过大半个扬州城,准时到达位于西郊杨庙镇的学校,等待与盲生们一同排练。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仅是对乐团的热爱,更是对学生的责任。因为自己起早贪黑,对家庭照顾比较少,妻子还曾在微信上把他“拉黑”过。“她对我埋怨过,对学生的付出比对自己的孩子要多。但我觉得这些孩子太需要老师了,多付出一点,就可能改变他们一生的命运。”华桂明说。
这么多年来,有不少外地考察团曾来学校考察学习茉莉花盲童管乐团的成功经验。其间,多位校领导曾跟对方开玩笑道:“你们学不来,因为你们那里可能没有华老师这样的人,乐团要有华老师这样的人才能搞得下去。”
“华老师就是指引我人生的那双‘眼’”
“华老师是我一生中永远不会忘记的人,在我最苦最困难的时候,是他给了我希望。我一直认为自己能够坚持练习长笛,直到站上国际舞台,不仅是因为自身的忘我努力,更重要的是我遇到了华老师。”知名盲人长笛演奏家吴晶说。
吴晶小时候被送到扬州特殊教育学校,因为华桂明,她接触到长笛,从此开启了追寻音乐梦想的道路。如今的吴晶,已是一位旅居瑞典的知名长笛演奏家、瑞中爱乐协会会长,也是世界上首位参与专业交响乐团演奏的盲人,被称为“中国的海伦·凯勒”。
1997年,华桂明带着乐团的孩子们参加音乐考级,因为群体特殊,当时《扬州日报》在头版刊发了一张图片。
其中一名盲童的父亲,后来拿着报纸专门从兴化赶到学校感谢华桂明,一见面就跪了下来。“华老师,你不知道我这么多年是怎么过来的,心里一直压着一块大石头。”这位父亲告诉华桂明,因为孩子情况特殊,自己在村里一直抬不起头,直到这次孩子登上报纸,村里人见面就夸,让他觉得自己心头那块石头没有了。
华桂明坦言,这件事让他感触很深,也意识到自己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意义——为一个特殊孩子以及他的家庭,带来更多希望。
2022年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从扬州特殊教育学校茉莉花盲童管乐团走出去的三名学生精彩亮相: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演奏家张丽娟、侯劲松参加了民乐协奏《丝路随想》的表演;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的葛明磊参加了齐唱《我和我的祖国》。
“人生能有这样的经历,我很激动、也很自豪。”演出后,侯劲松说,“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华老师就是指引我人生的那双‘眼’。”记者 刘冠霖 肖讷 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