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镇江 > 正文
“筑巢安家”让流动党员“心有归处”
2024-05-14 09:57:00  来源:镇江日报  

“作为一名党员,在外地工作,最担心的是找不到‘家’。”日前,来自山东的杨露对记者说。

杨露是丹徒区高桥镇某企业员工,2001年入党,组织关系留在了家乡。如何让杨露这样的流动党员时刻与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确保他们“离乡不离党”?高桥镇党委针对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教育难开展、作用难发挥”问题,通过实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质效提升工程”书记项目,积极探索管理新模式,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流动不“流学”、流动不“流心”,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流动党员的“归属感”。

流动不“流失”,凝聚组织行动力

“各基层党组织按照‘一对一’‘一对多’的模式,为每位流动党员确定一名跟踪管理联系人,构建‘支部-联系人-流动党员’的管理链条,确保所有流动党员时刻与所属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为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精准化水平,高桥镇党委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并出台了10条流动党员精准服务措施,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会同公安、民政等部门,开展流动党员“双找”活动,以全镇6个村级党组织和20家非公企业党组织为主体,建立“1对1”“1对N”结对联系机制,确保流动党员“流而不失、流而有序”。该镇105名流出党员,2名流入党员,全部按照“一支部一册”要求建立动态数据库,根据党员流动情况绘制分布热力图,建立健全结对联系机制,实现精准化管理。

该镇还在各行政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流动党员之家”,内设活动室、文化墙、风采展示区、书吧等功能区,为流动党员提供互动互融、交流共建的平台,构筑“第二个家”,让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心有归处”。

流动不“流学”,增强学习创新力

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强、文化程度不同、工作时间不一等特点,高桥镇进一步创新学习教育模式。线上,利用流动党员微信群等各类平台组织“云端”共学,推送政治理论、党内法规、时政要闻等内容,引导流动党员掌上学、随时学,全面提高流动党员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线下,充分利用春节、中秋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窗口期”,大力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定期向流动党员传达一次支部活动开展情况,每季度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开展一次现场教学以及召开一次座谈会,为流动党员补课“充电”,确保学习教育“不断档”。据了解,该镇去年依托流动党员线上支部,累计推送学习资料87次,组织线下学习20余次,发放学习书籍300余册;“流动党员之家”接待100余人次,总计参学覆盖超800人次,真正实现了“人在异地、学在一起”。

同时,该镇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打破流动党员“信息壁垒”,通过结对“送学”“帮学”等形式,不断优化学习“打开方式”,及时促成学用转化,为流动党员“补钙壮骨、充电蓄能”。

流动不“流心”,挖掘党员“内驱力”

流动党员管理难、信息不对称,日常表现难以评价,是流动党员日常管理中无法避免的难题。高桥镇注重“正向激励和反向督促”,建立健全流动党员积分管理制度,不断细化量化流动党员“先锋亮绩、积分管理”的操作办法和评分标准,将积分结果作为民主评议、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激励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异地亮身份、他乡显担当、本乡作贡献”。

同时,该镇坚持将关爱流动党员纳入党组织工作计划,整合教育、人社、司法等部门,为流动在外的党员提供劳动纠纷调解、司法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服务。设置流动党员服务岗,充分发挥“流动党员之家”阵地作用,打造流动党员学习的“加油站”、交流的“暖心吧”、诉求的“汇集站”和延伸服务的“桥头堡”,推动流动党员之家“小阵地”成为凝聚流动党员的“大平台”。组织开展“流动党员先锋岗”“流动党员服务区”“为家乡发展作贡献”等主题实践活动,挖掘流动党员“内驱力”,让流动党员有“家”更有为。“今年将继续通过实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质效提升工程书记项目,切实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流动党员凝聚在党旗下、‘磁吸’在组织中。”高桥镇党委书记万成辉表示。

本报记者 崔宁华

本报通讯员 魏玉风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