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句容边城乡村活跃着一支由40人组成的理论“轻骑兵”宣讲队伍,他们用最朴素的乡音,将理论化作田间地头的家常话,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别出心裁的创意,探索党的创新理论宣传路径。
快板“唱响”新理论,文艺宣讲助振兴
在边城镇大华村,有一支用快板“唱响”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团。团队由村党总支书记王波带领5名年轻村干部组成。
去年,在“筑梦新时代共绘新图景”主题活动筹备阶段,他们一头扎进资料堆,仔细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文件,梳理政策要点。他们反复打磨台词,常常讨论到深夜。
“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夸一夸乡村振兴战略开出幸福花!产业兴旺是根本,特色农业人人夸……”活动当天,他们精神抖擞地走上舞台,明快的节奏、接地气的台词,瞬间吸引了台下观众。
精神“富矿”蕴初心,红色宣讲万家传
边城镇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培养了一批“红色讲解员”,陈雪婷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在衣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她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在抗日战争时期,咱们衣庄村的乡亲们为了保卫家园,与敌人展开了艰苦的斗争。本是教师的洪天寿投笔从戎,带着老百姓抗敌自卫;革命烈士洪修林为动员群众参加抗日做了大量工作,因叛徒告密,惨遭杀害,时年35岁……”听着陈雪婷的讲解,乡亲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为提高互动性,陈雪婷还在宣讲中加入了“理论知识挑战赛”环节,设置了一系列与党的创新理论相关的问题,获胜者可以获得农产品优惠券,凭券兑换衣庄村“幸福菜篮”蔬菜基地自产的新鲜瓜果。这大大激发了村民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
书屋“点亮”理论灯,银发宣讲暖乡邻
董阳生是边城镇友谊村人。退休后,他一头扎进农家书屋,成为管理员,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发光发热。同时,他还是“银发宣讲团”的核心成员。
董阳生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周六,书屋都会准时开展“小喇叭故事会”,村里的孩子们围坐在老人身边,听他讲述红色经典故事。从王二小到刘胡兰,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在老人绘声绘色的讲述中跃然眼前。
农闲时节,书屋成了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前沿阵地。“乡亲们,今年中央又给咱农民发‘大红包’啦!文件里说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咱们发展特色农业,还会给咱们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大家甩开膀子加油干,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接地气的解读方式,让村民们听得懂、记得住。
董阳生还经常带着书籍和宣传资料走村串户,将党的理论知识送到村民家门口。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就坐下来,耐心地为他们朗读文件、讲解政策。
田埂“长”出直播间,新农宣讲产业兴
边城镇充分发挥新农人联系群众方便、发挥作用广泛、懂政策晓民情的优势,以夏洪廷、王剑平、费清照等返乡创业新农人为主力军,成立新农人宣讲团。依托衣庄村“幸福菜篮”蔬菜基地、猕猴桃架下的田间课堂、大华农业生态园等实践基地,将理论宣讲与党员、村民的理论学习需求紧密结合,打造有“党味”又可“回味”的“农学微讲堂”。讲堂围绕猕猴桃种植、稻鸭共作、蔬菜大棚建设等多个成熟项目设置课程,提供理论和实用技术“双干货”。
为了拓宽宣讲覆盖面,该镇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录制新农人精品课、“金句微分享”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出去。在新农人精品课系列短视频中,“90后”新农人夏洪廷结合自身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解读政策、传播技术,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吸引了大量党员群众的关注。
本报记者 朱浩滕庆海 本报通讯员 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