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构筑江苏流动儿童心理服务体系
2021-01-26 09:1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夏海燕  

江苏是人口流动大省,随迁未成年子女数量庞大,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不仅影响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影响着其父母在城市工作的稳定性,关乎教育公平与社会稳定。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教育资源、发展资源等方面仍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尤其在疫情较为严重的2020年第一季度,流动儿童出现较为明显的担忧、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疫情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消除,但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仍层出不穷,如何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不仅需要教育和发展资源的扶持,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心理支持。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构筑体系化、标准化的江苏流动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疫情期间,面对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很多人都出现了负面情绪。尤其是从未经历过重大社会危机的流动儿童,更容易受危机的影响产生心理应激反应。或因为过度担心而出现焦虑、害怕、恐慌、易怒、烦躁,或因为家人需要帮助而自己能力有限,产生无助感、悲伤、失望、内疚等,甚至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良等问题。适度的应激反应能让流动儿童对不良事件保持警觉,有利于适应环境,然而过度的应激反应则会对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

影响流动儿童疫情期间心理应激反应的主要因素有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方式的变化。疫情期间,由于学校普遍实行了停课,学习方式由线下改成了线上,学习效果下降的同时,还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另外他们的父母普遍文化水平有限,难以指导其学习,流动儿童独自学习缺乏自律性,更有不少家庭没有可供直播学习的电子设备,流动儿童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学习压力的加大带来了焦虑、强迫、愤怒等心理不良反应。二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疫情初期,有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的父母所在单位停工停产,家庭经济遭受打击;困境中的父母无法出去工作,长期封闭在家,生活单一枯燥,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加之流动儿童普遍缺少父母高质量的陪伴,缺乏安全感,更容易产生恐慌、焦虑。三是信息获取的片面。流动儿童的父母普遍受教育水平有限,获得疫情信息的方式呈现碎片化、片面化的特点,甚至不乏道听途说的谣言,进一步加剧了流动儿童因疫情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抑郁、认知偏差等心理不良反应。

社会支持是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其中,社会心理支持相比于传统的教育、发展政策支持,对于增强流动儿童的心理资本,有效提升他们自我认知、自尊、应对方式、人际信任的能力,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在江苏流动儿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构中,需要多重力量介入,发挥“社—校—师—家—生”五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首先,明确社会“保障者”的主体作用。筹集与协调社会资源,在户籍制度、教育政策、教育救助体系上对流动儿童予以一定的社会资源倾斜,缩小区域、城乡差距,促进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其次,完善学校“引导者”的功能定位。以学校朋辈心理互助网络建设为本,注重学校内在动力的培育与挖掘,提升同伴心理支持系统的建设。再次,发挥教师“守护者”的角色作用。教师介入的焦点是减少流动儿童在比较中的自卑感,帮助流动儿童充分发现和运用自身优势,提升他们的自信。另外,加强家长“陪伴者”的本职责任。以家庭亲子关系建设为核心,促进父母对流动儿童的高质量陪伴,推动家庭心理支持系统。最后,挖掘流动儿童“践行者”的自我潜能。遵循以儿童为本的原则,帮助流动儿童识别和运用自身优势和环境资源,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资本,这是构建流动儿童心理服务体系的终极目标。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课题”重点项目——疫情下江苏流动儿童心理服务体系建构研究〈20SYA-038〉的成果)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