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凝聚人道力量 践行为民初心
——江苏省红十字会“我为群众办实事”纪实
2021-08-30 10:07:00  来源:新华日报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江苏省红十字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初心使命写在红十字会“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中。

全省红十字会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人道领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响应省委深入开展“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建新功”行动号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逐步构建了以应急救援、人道救助、生命健康为核心的工作体系。凝聚人道力量,弘扬奉献精神,动员广大红十字会员、志愿者积极投身到服务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始终坚持同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救死扶伤,扶危济困,谱写出一曲曲人道赞歌。

逆行救援,奔赴救灾第一线

从事人道主义服务的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是红十字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共有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169家,超过全国四分之一。每年冠名红十字医院的医护团队,都深入城乡社区开展健康义诊巡诊、眼病筛查、健康讲座等服务,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今年省政府将红十字“博爱送健康”活动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全年计划组织500场义诊,服务群众10万人次。5月8日上午,9家省属冠名红十字医院30名专家,在革命老区黄桥镇开展纪念第74个世界红十字日暨红十字“博爱送健康”为民服务活动,拉开了红十字“博爱送健康”志愿服务的序幕。6月8日,联合江苏铁路集团等单位,深入南沿江城际铁路项目现场开展“学党史、办实事”系列活动,为8900余名铁路建设者“送疫苗、送健康、送安全”,服务保障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截至8月,全省已经完成义诊筛查、健康讲座、防盲治盲眼科知识普及等志愿服务活动378场次,服务群众71578人。

7月20日晚,南京市通报称,南京禄口机场多名工作人员核酸检测呈阳性。疫情发生后,冠名红十字医疗机构的广大医护人员又投入到与病毒赛跑的战场,他们冲锋在最前线,夜以继日、连续作战,满负荷投入到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社区防控、医疗救治的艰苦战斗,不惧酷暑、不惧病毒,用生命守护生命、用力量传递力量,用无私无畏践行人道主义精神。

“灾时在灾区,平时在社区。”全省103支赈济、心理、水上等红十字应急救援队,1417名骨干队员,3581名志愿者队员,平时活跃在街道、社区、学校等地开展各类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培训演练活动,上半年开展志愿服务682场次。灾时,他们出现在第一现场组织安置受灾群众。今年,苏州红十字救援队第一时间奔赴吴江区龙卷风和酒店辅房坍塌现场开展救援工作,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肯定。7月20日河南遭遇特大暴雨,人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中国红十字会紧急从各省增派救援队前往支援。7月23日,江苏省红十字会从苏州、常州市红十字救援队中选拔12名骨干队员,携带4艘橡皮艇等水上救援装备,连夜赶赴河南新乡参加救援。24日凌晨到达新乡后他们来不及休息,和其他救援队一起将村内1200余户、已被困一天一夜的近3000名群众进行转移安置,12名队员总计转移群众662人次,救护群众10人次,出艇23次,运输物资360箱。7月28日中午,12名救援队队员凯旋。

防汛抗疫,爱心捐赠共御灾害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每一次灾难的来临,都牵动了社会各界的心,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积极行动、纷纷伸出援手、踊跃捐钱捐物,把紧急物资运送到受灾一线,把温暖和力量及时传递给抗灾一线和受困群众。截至8月23日,全省红十字会系统累计接受捐赠款物已超1.2亿元,全部用于支援南京、扬州等地一线疫情防控工作。截至8月4日,全省红十字会系统累计接受捐赠款物5665.52万元,其中资金4030万元、物资折合人民币1635.52万元,全部用于河南水灾。

7月20日晚,河南水灾、南京禄口机场疫情发生后,21日,江苏省红十字会紧急召开会议,部署疫情防控和防汛防台风工作。第一时间向河南省红十字会捐赠30万元人民币。通知各地红十字会对照应急预案梳理救灾人员、救灾救助物资,维护保养救灾装备,确保随时投入使用。动员红十字救援队伍进入临战状态,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值守接受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赠。21日下午,追觅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苏州市红十字会定向捐赠50万元。22日上午,江苏斯迪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泗洪县红十字会捐赠100万元;江苏中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海门区红十字会定向郑州捐赠1000万元。23日下午2:00,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23名学生在家长陪同下来到南通市红十字会,代表48名同学捐款8550元人民币。7月27日8时,蒙蒙细雨中,33车爱心物资在宿迁集结,发往河南新乡卫辉等地。“本次捐赠的物资有土豆、洋葱、包菜、鸡蛋等生鲜物资,也有根据灾区需要紧急采购的毛毯、消毒物资等。这是宿迁50多家线上企业2天时间内自发捐助的,共约50万元。”宿迁阳光采购平台商家代表苏占坤介绍。

南京全员核酸检测结果发布后,再一次牵动了社会各界的心。7月28日,南京云磁科技有限公司联系江苏省红十字会,紧急捐赠一批价值160万超级紫光消毒设备,该设备可以在十分钟之内快速消杀物体表面和空气中的病毒、细菌,捐赠物资定向发往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南京市江宁医院、江宁中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江宁区妇幼保健所、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溧水区人民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7月30日,江苏汉唐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向南京市鼓楼区红十字会慷慨捐赠FFP2-KN95口罩10万只。鲁南制药向南京市红十字会捐赠价值830万余元的启达力荆防颗粒。南京神奇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捐赠价值133万元洁悠神防护专利产品。7月31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把爱心企业捐赠的近600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发往南京……一箱箱带着深情和温度的防疫物资,源源不断送到抗疫一线。

急救培训,抓住“黄金四分钟”

生活中,很多危急事件发生在医院之外,如果身边的第一目击者能够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抓住“黄金四分钟”,弥足珍贵的生命就可能被挽救。近年来,红十字救护员在第一时间救护生命的感人故事时时涌现。无论在万米高空的机舱内,在飞驰的高铁车厢里,还是在拥挤的地铁车站中,每一个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总有救护员果断伸出援助之手,让生命化险为夷。

今年省红十字会立足主责主业和社会需求,组织开展公益性应急救护百万培训项目同时,突出抓好“救在身边·校园守护”行动,确保全省64万名高一新生、58万名大一新生应急救护培训全覆盖;结合学校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支持学校建立40个生命体验教室,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体验沉浸式学习。突出重点行业领域,与交通部门共同推进“救在身边·交通救护伴我行”活动,推动在公共交通场所配置急救设施。“防灾减灾日”期间,全省红十字会系统组织救援队、救护队等558支志愿者队伍1.6万余人,深入街道、社区、学校、企业,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以及逃生演练活动总计1122场。通过培训,提高群众的急救技能,使群众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进行科学的自救和互救,最大限度保证群众生命安全。今年已培训救护员10万余人,普及性培训60万余人。

扎根基层,关爱救助特殊人群

“敲开孤寡老人家门的同时,也敲开了他们的心门。”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退休不退岗,现在成为了红十字志愿者,在为人民服务中发挥余热。”江阴君山社区博爱家园的志愿者陶兴和,每个月带领社区中老年志愿者将独居老人作为养老照护服务重点,定期敲开老人家门,与他们聊家常,为他们做家务,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困难,送上关心和关爱,在服务和被服务之中,红十字志愿者得到了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独居老人也更好地融入了社区大家庭。全省各地红十字会围绕党委所想、政府所急、群众所盼,重点了解社区(村)困难家庭、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人群需求,打造符合实际的基层服务载体——博爱家园。

今年全省又建成了204家博爱家园,累计达到720家,博爱家园建设规范化程度日益提高,形成了以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代表为构成的社区红十字会,发展社区适龄及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居民组成红十字志愿者和红十字会员队伍,在红十字志愿者活动室配备卫生救护器材、投影等设备,与辖区单位、爱心机构合作共建,推动居民自治,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汇聚社会资源、凝聚更多爱心人士和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救护培训、应急演练及深受百姓欢迎的义务理发、爱心义诊、百姓课堂、养老照护、孩子托管、扶贫帮困等服务项目,开展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器官捐献“三献”宣传,倡导文明新风尚,切实增强社区居民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提高对红十字文化的认同。

深入博爱家园等基层社区开展“红十字博爱送万家”活动,元旦春节期间累计筹集款物5300余万元帮扶困难群众,受益群众近29万人。“六一”期间,募集款物35万元,慰问帮助困难儿童;“七一”期间省及设区市红十字会共投入128.97万元,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和烈士遗属、因公殉职党员干部家属共1916人。

博爱青春,服务社会体现担当

“先是惊讶,造血干细胞配型概率很低,报名4年,没想到能成功。更是激动,能有机会帮助到患者。”2021年6月22日上午,来自河海大学的研究生张艳丽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为一位30多岁的血液病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2017年5月,还在江苏大学就读本科的她和同学一起,申请成功江苏省红十字会支持的大学生“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项目,并成为项目负责人,他们深入造血干细胞捐献现场,走访已捐献者、血液病患,把获得的知识分享给高校同学、广大市民,让捐献变得不再“恐怖”,宣传的同时他们也报名加入捐献行列,从宣传员到捐献者实现了质的跨越。

2011年5月,省红十字会发起创建“博爱青春”志愿服务项目,每年全省5000名高校学生围绕“学习雷锋、关爱生命、传播爱心、服务社会”主题深入基层,面向留守儿童、残障人员、自闭症儿童等易受损群体开展符合红十字宗旨的志愿服务活动,极大丰富了高校大学生社会服务与实践内容,有效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和社会服务能力。该项目荣获第二届江苏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首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特别荣誉奖”、入选2016年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今年,省、市红十字会支持了108所高校的20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6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再次深入城乡社区发挥所长,关心孩子、关爱老人等易受损害群体。7月20日,南京突发疫情,他们又逆风飞扬,带头加强防护、依法有序参与防疫抗疫志愿服务,积极投身核酸检测防控一线,宣传普及疫情防控知识。7月22日,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护理、临床等相关专业近220名师生,率先支援南京各区第一轮核酸检测。7月24日,根据南京市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有关部署,在宁医学高校闻令而动、周密部署,师生积极申请参加一线检测工作,为南京抗疫尽一份力。南京大学340名,中国药科大学126名,南京中医药大学842名,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100名等共计1408名高校师生迅速集结,走向一线,高质量开展南京市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登记和采样任务,江苏大学611名红十字志愿者连夜奔赴南京市鼓楼区、雨花台区、江宁区,支援南京核酸采集工作。他们成为疫情防控大军中一支闪耀的青春力量,展现高校学子的青春担当。

捐献生命礼物,弘扬红十字精神

7月6日,苏州2位30多岁的志愿者范超和潘利红,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同时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们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将为两位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他们同时还有一个身份:无偿献血者,捐献血液挽救重症患者生命。范超18岁时瞒着父母,实现了人生第一次无偿献血,至今累计献血量已超过1万毫升,荣获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1年7月29日、30日,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和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连发两条消息,题为“南京血小板库存全面告急!急需帮助!” 30日下午,南京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周健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吴旭帝、黄书亮、龚荣华、史道荣冒着酷暑,陆续赶到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捐献了血小板。

捐献可再生的血液、造血干细胞,正逐渐成为新时代青年担当。连续3年全省参加无偿献血人次超百万,1万多人报名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行列,2021年至今,已实现造血干细胞捐献76例,累计成功捐献948例。

5月19日上午9点19分,22岁的渐冻症小伙海涛脑死亡后捐献了眼角膜、肾脏、肝脏,让至少3名患者重获新生,他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受海涛的影响,他的父母也办理了遗体和器官捐献手续。今年2月1日上午,家住句容市崇明街道西岗村98号的汤传华老人,从房间取出老花镜戴上,颤巍巍地伏在桌上,在《捐献遗体申请登记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老人年轻时是生产队积极分子,干了几十年的村妇女主任,晚年体弱多病,一直被老胃病折磨。17年前,她的丈夫陈世富先生去世后捐献了遗体。她说:“我入党50多年,看到共产党带领老百姓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生前没有给党做过多少贡献,死后愿意把身体捐献给医学研究,算为党尽最后一份力吧,就像老头子那样!”仅45天后,3月18日凌晨5时,老人去世,享年89岁。按照她生前遗愿,她的遗体捐献给了江苏大学医学院。

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最后时刻献出最珍贵的生命礼物——遗体和人体器官,让盲人重见光明,让他人心脏再次跳动……让医学事业不断发展,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践行奉献一生的誓言。今年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已达 66356人,捐献器官89人、捐献遗体134人;累计登记208790人,累计器官捐献1171例、遗体捐献4177例。

人道主义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相信红十字精神将不断发扬光大。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征程中,社会文明程度将达到新的高度。传承150多年,遍及192个国家的红十字精神,在新时代将注入新的活力,敬佑每一个生命,人命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会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信念。

责编:曾雪琦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