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江苏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圆满闭幕,这是我省残运会与省运会首次同年同城举办。
两个“省运”,一样出彩。本届残运会上,我省13个设区市共1005名运动员在竞体、群体、特奥等18个项目上决出528枚金牌、247枚银牌、154枚铜牌。近半个月的时间里,广大江苏残疾人运动员追逐梦想、奋勇拼搏,交出一份自强不息的感人答卷。
自立自强,展现良好形象
身体虽有缺憾,依旧能追求人生的“十环”。本届残运会上,连云港队高子涵夺得射箭项目个人金牌和混双金牌。她5岁那年,在家门口过马路时不幸遭遇车祸,失去双腿,从此只能坐在轮椅上。“事故的细节已经记不太清,但醒来后那种痛苦、自卑的心情却持续了很长时间。”
命运为她关上一扇门,但也为她打开一扇窗。对高子涵而言,这扇窗就是射箭。虽然只有17岁,高子涵已是一名练习射箭5年的“老将”。读初中时,12岁的高子涵因上肢条件较好被选入连云港市残疾人射箭队。“一支箭接一支箭地练习、尝试,最终打进靶中间的黄心,这个过程我很有成就感。”高子涵说,射箭让她有了自信,也有了奔头,下一步,她的目标就是进国家队。
本届残运会上,苏州队游泳选手李俊获得一银一铜的好成绩。今年5月,他在常熟救起一对不慎滑入河中的母女。李俊见义勇为的过程展现出良好水性,因此被苏州市残联的游泳教练“相中”。经过系统培训,李俊通过层层选拔,顺利参加了本次残运会。
李俊12岁时右腿受伤,是老师蹬着三轮车疾驰几公里把他送到医院才保住生命,但他的腿部落下残疾。“我被老师从死亡线上救过来,我也要像老师一样乐于助人、救死扶伤。”今年7月,李俊荣登“江苏好人榜”。
“教练经常向我们普及兴奋剂的危害,科学训练、规律作息和饮食,这才是在比赛中创造佳绩的关键。”9月19日,镇江队田径选手杨雨巧在“反兴奋剂”留言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本届残运会上,“反兴奋剂教育”首次走进江苏省残运会的赛场。
康复路上,体育也来“加把劲”
今年23岁的张驰是来自泰兴市河失镇的一名轮椅乒乓球运动员,本届残运会上,她获得女子TT5级乒乓球单打亚军。由于患渐进性脊椎病,张驰自幼下肢残疾。看到其他小朋友跑来跑去玩耍,她曾一度封闭、抑郁。
2013年,泰兴市残联工作人员发现她胳膊较长,动员她练乒乓球,从此,张驰拿起了球拍。乒乓球改变了张驰的人生轨迹,让她接触社会,打开心扉。张驰在体验运动带来乐趣的同时,也结识了不少朋友,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戴上助听器,我就能与队友、教练正常交流,我很享受在篮球场上奔跑的感觉!”来自苏州队的潘筱婷说。这位2007年出生的小姑娘已经练习了2年篮球,她所在球队在本届残运会中获3人制聋人篮球女子组第4名。
潘筱婷的母亲告诉记者,篮球是女儿的兴趣,也让她的性格变得阳光,“希望她篮球越打越好,生活越来越美。”本届残运会篮球比赛技术代表黄宁勇介绍,作为世界上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篮球运动深受残疾人朋友的喜爱。此次江苏省残运会3人制聋人篮球比赛项目中,男子组12支队伍、女子组8支队伍,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项目。
残疾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这是满足残疾人健身、康复需求的必然选择。本届残运会中,群众体育比赛项目包括:掼蛋、魔方、象棋、旱地冰壶、盲人板铃球。来到群体项目赛场,记者的感受是:运动员不仅有壮小伙、小姑娘,四五十岁的中年选手也比比皆是;比赛氛围中,增添了更多欢笑。
一张长木桌,四面装有围挡,戴着眼罩的选手站在桌子两端。他们手持木拍,来回击打内部装有铃铛的小球,用声音判断球的来向和位置,以把球打进对方的球门为胜。这一酷似乒乓球与门球结合的运动叫“盲人板铃球”。据了解,本届江苏省残运会首次将盲人板铃球纳入比赛项目,这也是全国省级残运会首次开设这个项目。
本届残运会盲人板铃球项目裁判长毛伟民介绍,该运动有几个优势:场地要求不高,一个空房间加一张球桌就行;年龄、体能、技术要求不高,老人小孩都可以上去玩两把;易上手且规则简单,便于推广。
“这次代表镇江出战,我非常自豪。”55岁的镇江旱地冰壶队队长杨时建,在决赛场上显得十分冷静沉稳,不停绕着场地研究下一步的打法和布局。
旱地冰壶比赛动作幅度不大,适合不同类型的残障人士,本届残运会的旱地冰壶项目就设置了轮椅组、听力组(聋人),前者冠军为宿迁队,后者冠军为扬州队。
“冰壶被誉为‘冰上的象棋’,旱地冰壶也一样,比拼的不仅是力量、技巧,还有智慧和谋略。”本届残运会旱地冰壶项目裁判长张海东告诉记者,旱地冰壶这项四季皆宜的“冰雪”运动在江苏越来越受欢迎。“2018年江苏省运会上,旱地冰壶的参赛队伍只有4支,今年的参赛队伍已经增加到17支,共80多名运动员,几乎每个设区市都有自己的队伍。”□ 本报记者 金亦炜 赵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