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回归公益,百年老院迎“新生”
徐医附院以价值观引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2022-11-25 08:39:00  来源:新华日报  

“我们今天培养的医学生,就是未来的医生,应该塑造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长期扎根苏北,应该怎样守好健康江苏的‘北大门’?党的二十大描绘现代化蓝图,公立医院改革该如何向纵深推进?”11月16日,在徐医附院建院125周年发展大会前夕,该院党委书记王人颢用医院5年来的改革成果给出答案: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价值观为引领,刀尖向内、自我革命,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水平,持续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转型发展,让百年老院迎来“新生”。

“四个回归”重塑价值观

2018年前,徐医附院床位曾一度逼近7000张,床位排名居全国前五,但规模扩张带来的诸多弊端日益凸显——精细化管理缺失、运营效率失衡、区域担当不充分、科技创新不足,更让人担心的是医疗行业价值导向的偏差。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作为江苏第一家落实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的医院,徐医附院自我革命,当年7月起,主动砍掉2000张加床,打响改革“第一枪”。

“那时床位多,整天忙得团团转。应对忙碌繁重的临床工作,大家没精力搞科研,手术质量和安全性都面临挑战。”神经外科主任于如同说,改革带来大转变,近两年他带领团队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科室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均实现该院历史上“零”的突破。

“回归初心、回归本职、回归传统、回归梦想”,这“四个回归”被刻在医院文化墙上,重塑着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医院积极探索创新医改新模式,充分发挥三甲公立综合医院的带头作用和辐射力,与宿迁市泗洪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打造泗洪县第一人民医院,结束了当地20多年没有公立医院的历史。多位专家每年到新疆和陕西帮扶,百余名医生到徐州各地医疗机构开展卫生支农,通过专家下沉,更多三级以上手术病人可在二级医院开展手术。近年来,医院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人文爱心医院、江苏省五一劳动奖、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徐医附院改变公立医院粗放式、规模式发展的实践证明,公立医院必须把“公”字摆在首位,坚持高质量发展。

当好治病救人的“大先生”

11月16日上午,一位山东的尿毒症患者在徐医附院接受肾脏移植手术。医务人员一夜不眠,确保了手术顺利进行。这是该院自去年重新拿回中断15年的器官移植资质后,完成的第48例肾脏移植手术。截至目前,已完成50例肾移植手术,成功率100%。“如果做不了器官移植,谈何区域中心医院,与大学附属医院不相匹配。”在泌尿外科主任王军起看来,重要的是重症患者可以就近接受手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到更好的挽救。

在全新价值观引领下,如今,不论在讲台上还是手术台上,“徐医附院人”都努力当好受人尊敬的“大先生”。

“处方笔下、听诊器下、手术刀下、无影灯下,无不彰显着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王人颢说,“我们牢固树立以医学科研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思想,把科研成果与人生理想融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中。把临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临床第一线,写在病人的床边。”近5年来,徐医附院成为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先后获批5个国家级培训基地,成熟运用复杂冠脉搭桥技术、ECMO技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技术、多学科联合诊治手术等高精尖技术,在9月8日公布的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共获得资助项目30项,再创历史新高。

建设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

作为淮海经济区唯一的大型省属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徐医附院正向着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阔步迈进。

“之前在全国开会,同行甚至说不清医院的名字。去年至今,我参与了2项国际和3项国内标准、指南的制订,医院的影响力不一样了。”心胸外科张昊博士说,医院革命性的变化,源于改革同国家政策“同频共振”,赢得同行和百姓的认同。

目前,徐医附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已降至7天以内;去年四级手术占比41.21%,其中同种术式住院费用平均下降近20%,开展日间手术11717例;CMI值提升至1.56;出院病人第三方满意度95.82分,在徐州市32家医院中处于“特别满意”级别。

“回眸转型发展的5年,医院通过有效管理让诊疗技术更领先、让学科建设更创新、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让医联体建设更惠民,让老百姓看病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王人颢说。当前,徐医附院正积极筹备成立“淮海经济区现代医院管理联盟”,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技术交流、运营管理等领域的合作,逐步实现成员之间患者互转、医疗技术互补、科研成果共享,推动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共同守护区域百姓健康,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王岩

通讯员 裴争争 陈雪

责编:蔡阳艳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