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育,女,1958年4月生,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北大街街道锡澄社区居民,赵红育工作室负责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扩展项目(无锡精微绣)代表性传承人。从1973年从事锡绣研究和创作,赵红育不断精进技艺,在继承基础上创新出“马鬃绣”“双面精微绣”“异色异图声光精微绣”等工艺和品种。她注重传统艺术传承,编制“戳纱绣针法样本”87种针法,在多所高校开设公益课程,带领更多年轻人了解、接触和学习传统刺绣文化。2025年在春晚无锡分会场,由她亲自绣制的团扇惊艳亮相,让全国观众领略到无锡精微绣的细腻与美妙。
一颗刺绣匠心,她用一生坚守
1973年,15岁的赵红育踏入刺绣行业,师从著名刺绣工艺师华慧贞。初入行,她便立下“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的志向。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简单的年代,白天,赵红育在岗位上潜心钻研刺绣技艺;夜晚,别人早已进入梦乡,她却还在挑灯夜战,进修绘画与艺术史。为了提升专业素养,赵红育三次进修学习,最终成功考取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彼时,她不仅要承受学习的压力,还要兼顾照顾幼小的孩子,但对刺绣的热爱与执着,支撑着她克服重重困难,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在漫长的艺术探索之路上,赵红育不断锤炼技艺。她全面掌握传统刺绣的各种技艺技法,深入钻研刺绣专业理论知识。面对民间工艺实用功能消退的现状,她大胆创新,首创“双面精微绣”。这种绣法画面形象虽微小,却细若蝇毫,她凭借扎实的美术基础和精湛的刺绣技艺,以针代笔、以线代墨,将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形神兼备。在刺绣到细节部分时,她能将一根丝线分成七十至八十分之一,甚至更细。无锡精微绣在她的努力下,在全国刺绣行业中独树一帜,成为刺绣艺术中的璀璨明珠。2008年,无锡精微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赵红育被命名为该项目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这不仅是对她个人技艺的高度认可,更是她多年来苦学精研、追求卓越的有力见证。
传承锡绣技艺,惊艳春晚舞台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行业难免受到冲击。许多同事和同伴在“牛奶与面包”的压力下纷纷转行,赵红育的家庭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丈夫下岗、研究所发不出工资。然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她心中生根发芽——绝不能让锡绣艺术在自己这一代人手中中断,一定要让先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继续传承发展。于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毅然选择坚守初心,坚守锡绣阵地。
为了让锡绣后继有人,让传统技艺传承发扬、延绵不绝,赵红育付出了诸多努力。她将锡绣带进小学、中学、高中、高职、大学进行传授、传播,帮助更多青少年从小培养对江南文化和锡绣技艺的兴趣,她本人被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赵红育的艺术馆面向社会开班,免费向社会开放并接待学生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锡绣文化。多年来,赵红育坚持手把手带徒授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徒弟们。她耐心指导每一个针法,细心讲解每一种配色,鼓励徒弟们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独立创作的能力。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徒弟们技艺日益精湛,创作的多件作品在省、市级各级重大展览评比中斩获佳绩。在她精心培养的10多位传承人中,其中6人获得了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职称,6人成为“无锡市级传承人”,2人获得了工艺美术师职称,1位获得了助理工艺美术师职称,多人获得江苏省技术能手、江苏省巾帼建功标兵、无锡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今年央视春晚无锡分会场以江南水乡的旖旎让全世界惊艳,赵红育用她的作品让精微绣真正大放异彩。当接到春晚节目组的邀请时,赵红育既激动又紧张。为了能在春晚舞台上完美呈现无锡精微绣的魅力,她和团队精心筹备,从绣品的选题、设计到针法的运用,每一个环节都反复斟酌。最终,吴冠中著名画作《怀乡》以刺绣的形式在团扇上呈现,这一凝聚着无锡水乡风情与锡绣精湛技艺的作品随即征服了全球的春晚观众和广大网友。那一刻,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这一方小小的绣品上,领略到了无锡精微绣的细腻与美妙。这不仅是对锡绣艺术的一次有力宣传,更是让非遗走进了千家万户,让更多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把奉献当成坐标,用文化温暖人心
赵红育深知,锡绣技艺的传承发扬不仅是个人的坚守和努力的结果,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鼓励。从乡土文化到春晚爆款,非遗的传承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授,更在于文化的传播和土壤的培育。多年来,她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推动非遗传承与文明实践相融合,开展超百场公益锡绣讲座和传播体验活动。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她精心设计了入门、初级、进阶等不同类型的课程,让更多的人在参与中寓教于乐,更好地近距离观察和了解锡绣技艺。通过这些活动,每年来参观学习、体验锡绣的爱好者超过数千人,锡绣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了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魅力。
在众多公益活动中,有一群特殊的群体始终牵挂在赵红育的心中,那就是特殊学校的孩子们。当她第一次走进特殊学校,面对那些稚嫩的面孔和满心的期待,她的内心充满心疼与使命。起初,孩子们因为身体的不便,在学习刺绣时困难重重,连穿针引线这样简单的动作,对他们来说都异常艰难。但赵红育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她一个一个地耐心指导,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如何拿针、如何走线。她用最温暖的语言鼓励孩子们,告诉他们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进步。在赵红育的耐心教导下,孩子们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刺绣技巧,当看到孩子们绣出第一针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赵红育无比欣慰。从此以后,赵红育就与这些天使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特殊学校更是成为了赵红育的第二课堂。她每周定期前往特殊学校授课,不仅教会孩子们立业谋生的本领,更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在一针一线的成就中找到了自信与快乐。
2005年赵红育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了非遗传承和公益传播之中。她先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一中、辅仁高级中学、特殊教育学校等学校开课授艺,还广泛与社会各界合作,积极推广锡绣文化。赵红育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带领工作室团队开发具有国潮属性的衍生产品,如江南水乡书签、刺绣胸针、包包、围巾、扇子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融入了锡绣的精湛技艺,让刺绣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2020年,江南水乡书签获得了江苏省特色伴手礼,这不仅是对产品的肯定,更是对赵红育传播锡绣文化努力的认可。
赵红育以自己创作锡绣作品为载体,向世界讲好新时代文明传播中国故事。她带着自己的作品和锡绣技艺走出国门,参加各类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国内外友人展示无锡精微绣的独特魅力,在丝线交织间传递中国传统工艺美学,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她用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的非遗,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五十余载的刺绣生涯,赵红育用匠心诠释了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坚守,用爱心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锡绣人才,用热心传播了非遗的魅力,以一根绣花针为笔、五彩丝线为墨,在绣绢上绘就山河万象,心怀传承非遗的使命感,培育新人,助力锡绣走向更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