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英,女,1957年10月生,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普照村村民。薛建英自幼身患小儿麻痹症,丈夫也是残疾人,但她坚持自强自立,多次婉拒政府补助,立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2003年起,她开始从事修补生意,一直坚持大修3元、小补2元的收费标准,同时为老人、生活困难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免费修补。20多年来,无论摊位租金和当地物价如何上涨,薛建英的修补摊仍坚持不涨价,并带头积极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主动帮助邻里、回馈社会。薛建英曾荣获“江苏好人”等称号。
以诚立身 搭起“不涨价”的修补摊
薛建英自幼身患左腿小儿麻痹症,“靠自己站起来”成了她人生路上努力生活、认真工作的动力。结婚后没多久,薛建英的丈夫患脑膜炎导致精神状态不稳定,只能打打零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此外,二人还有一个女儿需要照顾,一家人的重担基本上都是薛建英一个人担着。2003年,因村办服装厂效益不好,薛建英遭遇下岗失去了工作和收入,一大家子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我腿不好,但是还有一双灵巧的双手”,薛建英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开起了一座修补摊。小小的修补摊最初的服务对象是周边的邻居和村民,考虑到当时农村的收入水平还不高,薛建英就定下了“大修3元、小修2元”的手工费标准,如果需要更换拉链、纽扣这些物料,她也全部按照成本价收取,不多收一分。价格公道、手艺精湛,修补摊的名气很快就传开了,乡邻们也钦佩她的毅力和勇气,都愿意帮衬一把,慢慢地修补摊的生意有了起色。都说做生意得随行就市,乡邻们跟她打趣道“建英啊,你家姑娘大了,今后得备彩礼啦,铺子该涨涨价了吧!”薛建英则掷地有声地跟乡邻们承诺,“铺子生意全靠大伙照顾,只要大家相信我的手艺,我这个铺子就不涨价!”
以信立德 成为群众身边的知心人
说到就要做到,这是薛建英为人做事的一条准则。有一年冬天的一个大雪天,有位顾客葛阿姨上午买菜时把衣服放在薛建英的小摊修补,并约定好下午去拿。可是,眼见着傍晚收摊时间到了,薛建英还是迟迟没见到顾客的身影。因为没留联络方式,薛建英担心她拿不到衣服心里着急,于是冒着风雪专门等候。一直等到晚上九点,葛阿姨才想起来火急火燎赶到摊位,此时已是夜色沉沉,薛建英还在风雪中等着她,摊位已经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葛阿姨被深深打动了,从此她补衣服就认准了薛建英的摊位,逢人都夸:“建英是个实在人!”时代在变迁,不变的是薛建英童叟无欺的诚信服务。
村委工作人员考虑她家庭困难,数十次上门想要为她和丈夫办理残疾人补助、低保等一系列符合条件的政府补助,都被薛建英婉拒了。她说,要把党的好政策给更有需要的人,自己有一门手艺,可以凭本事吃饭。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薛建英仍然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乡邻的厚爱。22年来,修补摊“大修3元、小修2元”的收费标准一直没涨,对外来务工人员、困难群众和拄着拐棍来修补旧衣物的老人,薛建英总是坚持免费服务、不收分文。对生活有困难的乡邻,薛建英也总是施以援手。
这么多年,薛建英还养成了另外一个习惯,经常在摊位前准备点雨伞和矿泉水,还免费提供充电服务以及雨伞借用服务,以备顾客和路过的村民不时之需。镇上的环卫工、快递员歇下来的时候,都愿意到她摊位前喝口水、聊聊天、拉家常。薛建英赖以生存的小摊,真正成了村里的便民服务摊和流动的文明实践点。她说,以前大家日子都不好过,邻里们还总是给予帮助,她就在心里暗下决心,努力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回报大伙。为老人做麦饼、发放传单、缝补衣物……参加村里的文明实践服务是她唯一放下“修补摊”的理由。虽然走路一瘸一拐,但只要镇、村文明实践活动有需要,她总是一喊就到、一通知就来。
言传身教传承诚实守信好家风
家庭的艰辛往往更能磨炼人的意志,婆婆离世前把照顾精神失常的小叔子的责任交到了薛建英的手上。为了履行在婆婆临终前立下的诺言,她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扛起家庭的重担,从没有过一句怨言。其间,邻里们看薛建英辛苦经常劝她不要管小叔了,但薛建英每次都是说:“小叔子是我的家人!照顾家人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嘛!”薛建英用十几年的坚持,履行对长辈的承诺,更是把照顾家人变成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左邻右舍也都一致夸她孝顺、懂得感恩。
薛建英也一直教育孩子要珍惜亲情、懂得感恩,她时常告诉女儿和外孙:社会对我们帮助这么多,我们要在有能力的时候回馈社会。“几乎没有比我妈还不幸的人了,但她坚强乐观,她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女儿感慨地说道。在薛建英的带动下,她的女儿不仅帮她分担了照顾家庭的重担,还去村里报名成为文明实践志愿者,经常参与村委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薛建英总说,工作不分大小,做事要有良心,“大修3元、小修2元”的标准一直不会变,这个小摊也会永远向乡亲们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