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正文
留住原住民,老街才有根与魂
2020-07-10 08:56:00  来源:南京日报  

据本报报道,自2017年启动的老城南小西湖片区改造工程,采取小规模、渐进式、自下而上的更新思路,让居民自主选择迁与留,尽可能保留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以及原住民的活态传承。今年年底,该片区的改造将初见成效,成为城市更新探索实践的新案例。

我们常说,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这句话其实有些片面,尤其在古城老街的保护和改造上,历史建筑只是硬件,原住民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才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历史建筑与原住民相得益彰,才是完整的城市文脉和生态。从拆旧建新到萌发保护意识,从保护重要历史建筑到成片保护历史风貌街区,再到保护街区文化的原真性,这一发展路径,正体现出城市建设理念的返璞归真。

英国学者史蒂文·蒂耶斯德尔在《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中写道:历史街区的活力和生气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刻意设计的或过分美化的;一个“真正”有效的和正常运转的街区,是自然和富有活力的,而不是一群受人雇佣的演员刻意表演的舞台。令人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有太多历史街区在改造后“人房分离”,即便把老建筑保护得很好,却物是人非。当原有的生活形态消失,老街的空心化是必然的,取而代之的只能是复制粘贴的商业运作,这也是导致千街一面的主要原因。

当然,原住民也有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需求,这一合理需求与老街改造并不矛盾,关键是充分尊重本土文化,尊重原住民的选择,让他们成为街区改造的参与者,从而实现共建、共享、共治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据统计,小西湖片区810户居民、50多个院落,约有一半居民选择留下了。在这种选择下,迁走的居民释放了空间,为改善基础设施和植入新业态创造了条件;留下的居民延续了原有的生活形态,老街的文化、个性和精神也得以传承。小西湖老街上的咖啡屋、社区博物馆、文创工作室、24小时书屋都在证明,新与旧、时尚与传统、艺术与生活是可以和谐共存的,也正是因为共存共生,让老街历久弥新、鲜活生动。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但文化不是凭空出现的,只有通过人的活动,城市的物理空间才能成为文化容器。原住民是老街的主人,也是老街的灵魂,随着岁月流逝,老人会慢慢凋零,年轻人会继承并发扬,形成文脉的迭代延续。归根结底,城市更新的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留住原住民,才是以人为本,才有诗意栖居的乡愁。

刘大山

责编:杨梦媛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