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睿小朋友在制作垃圾分类宣传小报。冯兴 摄
“你看,我们现在吃饭时,全家每人发一个骨碟,吃饭过程中产生的鱼刺、鸡骨头等厨余垃圾,饭后直接倒进厨余垃圾桶。”11月8日一早,记者来到星洲府澜庭小区某栋7楼的刘先生家时,他家刚吃完早饭,刘先生向记者介绍着他家的垃圾分类小窍门。
建邺区江心洲街道星洲府澜庭小区是南京市垃圾分类先行先试小区之一。江心洲街道城管科副科长段频告诉记者,这个小区垃圾分类执行得好,是因为前期宣传到位,各家各户都积极主动拥抱变化,垃圾分类意识已经融入了业主的日常生活。
刘先生家三代同堂,共有5口人:刘先生夫妇、他们的女儿和孩子的外公外婆。走进刘先生家,窗明几净,地板一尘不染。刘先生告诉记者,虽然11月1日才开始进行垃圾分类,但是他们家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了。
记者看到,刘先生家的厨房里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挂在水池边,收纳厨余垃圾;另一个在水池旁的地上,体积更大些,里面放了两个垃圾袋,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其实我们家两个分类垃圾桶就够了。”刘先生的妻子张女士对记者说,家里平日产生的有害垃圾不多,一般一个月集中处理一次。自从全家开始垃圾分类后,每个人都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垃圾的产生,“粗略估计,我们全家5口每天产生的全部垃圾不超过3公斤。”张女士说。
厨房水池旁的热水器上,贴着一张垃圾分类知识小卡片,这是刘先生自己制作打印的,如果家人不确定有的垃圾怎么分,可以参照卡片提示处理。事实上,如今刘先生全家个个都是“垃分能手”。张女士说,上午洗漱完毕后,自己准备扔掉一个已经用完的爽肤水瓶子,她父亲将瓶盖和瓶子上的塑料套拆下来扔到其他垃圾里,然后将玻璃瓶洗干净扔在了可回收袋子里。“这个瓶子不能直接扔,材质不同的。”张女士的父亲向记者解释说。
刘先生的女儿刘思睿是北京东路小学三年级学生。吃过早饭,她就跑到书房开始制作垃圾分类宣传小报。原来,前一天她刚刚参加了南京日报小记者俱乐部举行的垃圾分类公益活动,准备制作一份小报带到学校去宣传。“我可是我们班的宣传员!我每天都跟外婆一起去倒垃圾,知道的垃圾分类知识可多了,怎么分类、什么流程我最清楚了!”刘思睿自信地说。
刘先生告诉记者,刚开始分类时觉得有些麻烦,但是现在全家人都参与并且积极执行,已经成为融入生活的日常习惯,家里也更加整洁清爽,“小家干净整洁有条理了,也希望未来通过我们的坚持,让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刘先生说。作者: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