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机关驻社区防控组,对各社区道口进行车辆及人员情况登记检查;成立医疗检查组,对医疗废物处置和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开展现场检查指导;成立企业复工审核检查组,助力企业迅速复工复产……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南京市高淳生态环境局全体干部职工充分发扬艰苦奋斗,不畏艰难的优良作风,从“60后”到“90后”,从党员到群众,冲锋在前,切实履行环境监管职责,共筑抗“疫”最后防线。
“60后”老党员:“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
年近退休的“60后”老吴,是一名普通的老党员。自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他主动提出放弃休假,参加一线疫情防控工作。“你们在家照顾好母亲,自己也要做好个人防护。”今年春节前夕,老吴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不慎摔伤,盆骨骨折,需要卧床休养,老吴叮嘱好家人后便投入到社区防控工作中,在每天长达9小时的工作后,他再赶回家照顾年迈的母亲。“局里人手本来就紧张,年轻人他们还有其他业务工作需要做,我能分担一些就分担一些。”老吴笑着说,“这可能是我退休前的最后一次大型任务了,作为党员,我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70后”社区防疫“定盘星”:为老旧小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抗击疫情,社区防控是关键。在南京市高淳区栗园社区,提到老袁,居民们无人不晓。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始以后,老袁长期坚守,是全局驻社区最久的驻点员,大家都笑称他是社区防疫的“定盘星”。“老袁每天一早就来了,测体温、做登记,有他在,我们都放心。”居民王大姐笑眯眯地告诉记者。
作为老小区,栗园社区不同于其他小区,没有物业、进出口多、底层商铺多,给小区的防疫工作造成很大困扰。“直接封路只留一个进出口是最简单的防疫方式,也方便我们进行检测登记,但这样会影响商家取货。”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栗园路沿线共有十几栋居民楼,每栋单元楼底层都有商家。“人手有限,每栋楼都设置检测点根本不可能。老袁得知情况以后,帮我们想了一个办法,沿着路牙边用1米5高的铁皮封起来,分隔出几个出入口,这样方便我们进行检测的同时也尽可能不影响商家。”
随着职工返岗、复工复产,社区检测的工作压力相对增加,老袁总结出十八字的社区防控“口诀”:把住路、看好门、认清人、测体温、细询问、详记录。“每天做好登记,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工作仔细一点,就能给社区老百姓的健康多一份保障。”
“80后”工地驻点员:“能帮助企业尽快复工,是我的职责所在”
自2月11日起,南京市高淳区的企业和工地逐步复工,为了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挽回疫情损失,高淳生态环境局立即派出8名工地驻点员,前往工地协助指导复工复产事宜。“80后”小宋就是其中一员。
每天上午7点,小宋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便出发前往15公里外的开发区游山路驻点工地。除了要核对复工人员的名单,小宋每天还要检查工地的消毒情况。按照要求,工地所有公共场所和生活区每天要进行消杀,做好记录并拍摄照片留存,当记者问他有没有工地管理人员拿以前的照片搪塞检查时,小宋自信地笑了,“记录可以补,但照片说不了谎的。照片里有详细的时间等信息,经过保存对比,发现问题就会要求重新消杀。”
在了解到工地人手不足的情况后,小宋将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又延长了一个小时,协助工地值班人员进行人员登记、公共区域的消杀等工作。“这些工作虽然简单,但是一项都不能落,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局里派我过来,就是为他们服务的,能帮助他们尽快复工,是我的职责所在。”
“90后”环境执法尖兵:“用我的担当,守护我的家乡”
为进一步做好疫情期间医疗机构及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管理,1月29日起,南京市高淳生态环境局紧急成立两个医疗检查组,分别对高淳区27家医疗机构、3个隔离观察点、7家污水处理厂、1个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全覆盖检查。 以小杨为代表的“90后”,在此次工作中担负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我们会重点检查医疗机构和隔离观察点的医疗废物贮存、转移、处置与污水处理运行、达标排放情况,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维护、出水消毒、污泥处置及达标排放情况,水源地周边水质安全情况。”小杨告诉记者,由于新冠肺炎病毒具有粪口传播的特征,他们的检测工作尤其重要。“局里的其他同事去社区一线防疫,我们就去工作的一线,做好本职工作,虽然身处不同的‘战场’,但有着同样的目标。以前我们90后是被保护的人,现在我们来守护家乡。”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社区、医疗点、企业,处处都有高淳环保人的身影。截至目前,南京市高淳生态环境局累计出动1380人次,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诠释着环保铁军的责任担当。(龙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