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8时,太阳已经开始“发威”,热浪炙人。记者见到谢长江时,他正在南京六合滁河大桥下“乘凉”。“我们已经巡护一轮了,抓紧躲下太阳,不然身体吃不消。”说话间,他抓起茶杯“咕咚咕咚”喝了两大口。
谢长江是南京六合龙袍街道人,因生在长江边,父母给他取名“长江”。由于祖辈以打鱼为生,他从小耳濡目染,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捕鱼达人”。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年过半百的谢长江告别了渔民生活,凭借着对长江、滁河走向熟、情况清等优势,加入龙袍护渔队,并被推举为队长。
谢长江告诉记者,自红山窑水利枢纽至划子口河入江口,包括16.1公里长江岸线以及龙袍境内数十公里的滁河干流岸线,都是他们的巡护范围。岸线长、人手紧张,谢长江就把巡护范围分成6条线路,两人一组,每周轮换,全年无休。本周,他和搭档杨金高负责滁河大桥至大河口渡口这条线路的巡护工作。
“现在正是长江丰水期,江水上涨导致滁河水位上涨,鲢鱼从长江游至滁河,钓鱼的人明显增多,巡护一点儿都马虎不得。”当天清晨6时,谢长江匆匆吃完早饭,穿好防晒服、红马甲,装备停当后骑上电瓶车就从家出发,直奔巡护现场。
来回不到20公里的巡护路程,谢长江骑了一个小时,“气温特别高,垂钓的人不算多,但看不清时还是要走近看看,以免有‘漏网之鱼’。”他介绍,本周巡护线路稍显复杂,其中滁河入江河段1公里内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和娱乐性垂钓,其余则禁止非法捕捞和生产性垂钓行为,娱乐性垂钓只允许一人一竿一钩一线。
经过一个小时的太阳直晒,谢长江身上的汗水已经浸湿了T恤。“骑上车还有风吹来,哪怕是热风,也宁愿骑着不下来。”他告诉记者,高温持续,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也一直“在线”,6—9月,每月能领到300元的高温津贴,让大家心里格外“清凉”。
在滁河大桥下,即使有桥面遮阳,热浪仍一阵阵袭来。记者与谢长江在桥下交谈了20多分钟,汗水不停地从后背流下,手臂上的汗水使得皮肤与防晒衣粘连在了一起。
短暂休整后,谢长江和搭档重新出发。只见他们一前一后,沿着滁河大堤前行,河水波光粼粼、岸边芦苇丛生、白鹭翩翩起舞,一幅秀美的风光图不断延展,让人目不暇接。
突然,谢长江发现河边有人钓鱼,主动减速骑行,以便看清楚有几个鱼竿、是否为爆炸钩,直至确定一人一竿、钓具无异常后才放心离去。“长江十年禁渔后,执法部门打击力度大,加之我们帮忙宣传相关政策、劝返捕鱼人,非法捕捞现象基本消失。”他说。
骄阳似火,巡护继续。记者看到,滁河大堤柏油路散发着阵阵热浪,两侧以低矮灌木为主,没有树荫遮挡,谢长江和搭档不得不头顶烈日前行,“就像在烤箱里穿行,汗流不停。”一路并未发现有人垂钓。
“这条水泥路是六合和仪征的分界线,也是我们巡护的终点。”谢长江和搭档顺着水泥路向江边骑行,来到江河交汇处。“去年春季,在这片水域,我们看到已经好几年不见踪影的江豚开始出没。”他自豪地说,近年来,随着生态向好,长江、滁河里的鱼越来越多,巡护途中时常可见鱼儿嬉戏,水面不停翻起浪花,长江、滁河时隔多年重现“碧波荡漾、水清鱼跃”的景象,让他格外有成就感。
身着汗水浸湿的衣服,谢长江和搭档开始返程,洗个澡、换身衣服,下午2时还要开始新一轮的巡护,“无论天气多热,巡护都不能停,助力长江禁渔,这是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为子孙谋的大事情。”(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