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一大早,姑苏区虎丘街道山塘街星桥附近的荣阳楼门前,市民们推着购物车、拎着购物袋,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着尝一口刚出锅的油氽团子。与此同时,不远处的朱新年点心店里,搓汤团的阿姨们也忙个不停,为前来购买汤团的顾客打包。“马上就是‘廿四夜’,这一天,苏州人要吃团子!”老苏州张秀芬特意从胥江新村赶过来买汤团,为今天的“廿四夜”做准备。
与北方的传统不同,老苏州的过年是从农历腊月廿四开始的,因此这一天也被称为“小年”。在苏州民间习俗中,“小年”也是祭灶王爷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米粉团子等黏性的甜食做祭品,俗称“廿四团”。“用糯米汤团封住灶王爷的嘴,他就不能告状了。”张秀芬笑着说。除此之外,“廿四夜”吃团子,也寄托了苏州人团团圆圆的新年期盼。“几十年来,只要是买‘廿四团’,我还是要专程赶到山塘街的荣阳楼与朱新年点心店。”
作为一家没有任何分店的老字号,开了140多年的荣阳楼是很多苏州人记忆中最亲切的“门堂子”,其特色小吃油氽团子更是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苏州人。“我们一直坚持用最传统的制作方法。纯瘦肉做馅儿,只加盐、酱油和糖,包上一层糯米粉,放到猪油锅里来回翻滚,色泽金黄时捞出,这时的团子味道最好,吃起来外酥里嫩,一口咬下去,扎实的肉馅略带些汤汁溢出,最受老苏州喜欢。”荣阳楼负责人朱丽萍说,每到临近春节,总有人从大老远赶过来购买油氽团子,往往上午10点钟不到,团子就已经卖出大半。
与荣阳楼一样,朱新年点心店制作汤团精益求精。在山塘街经营了30多年,朱新年一直坚持着最传统的汤团制作技艺。“新鲜的糯米泡上一夜,再磨成细腻的米浆,压干成粉后,做成鸡蛋大小的汤团,再裹上一层糯米粉。”朱新年点心店老板娘徐岚说,鲜肉汤团因为吃起来软糯香甜,最受大家喜欢,廿四夜前也是店里最忙碌的时候,一天能卖出近2万只汤团。
“临近过年,山塘街上的外地游客更多了,其中不乏一些利用假期来了解苏州民俗的新苏州人。”徐岚说,这些人中,大部分都会来店里买点汤团,有些人觉得好吃,就会给家里人寄上一点尝尝。“糯米做成的汤团容易黏连,为了方便游客邮寄,我们采用特有的打包方法——一个方便袋里装上3只汤团,再用扭、绕袋子的方式,让汤团彼此分隔开,这样就可以保存更长的时间。”徐岚说,在山塘街上坚持这么多年,朱新年点心店一直将顾客的要求放心头,为市民们守住这个特有的仪式感。(记者严松通讯员张丽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