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名片
太仓市璜泾镇杨漕村
杨漕村位于太仓市璜泾镇西北部,总面积6.8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6000亩,农户1098户,常住人口4362人。村党委下设6个党支部,党员202人。杨漕村是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也是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市党性教育实践基地、未成年人教育实践基地。
走进太仓市璜泾镇的杨漕村,村口处有一幢苏式建筑,金底红字写着“太仓市第一党支部纪念馆”。1940年,太仓第一个党支部在这里成立,从此太仓大地上兴起革命的火种。
近年来,杨漕村依托红色教育基地,结合农业特色,打造出融合红色旅游、户外拓展、蔬果采摘等于一体的全新乡村旅游模式。
如今的杨漕村,优美的田园风光映衬着红色道路,稻田果园中间建起红色基地。游客来到这里,在重温红色历史之余,徜徉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中,享受农家欢乐。
根植红色基因,加强党建引领,融合农文旅产业发展,杨漕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幸福之路。
红色教育“动”起来
走进太仓市第一党支部纪念馆,一张张老照片映入眼帘,一件件老物件陈列两侧。这里记录着太仓第一个党支部的形成过程,记录着党员先烈的生平事迹。在这里,游客们还可以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参与党史知识小测试等等。
“璜泾战役中,由于日伪军把机枪架于西塔对我军进行密集扫射,造成我军战士伤亡较为严重,我们需要用现有材料,给受伤战士快速包扎治疗,并临时制作担架,把伤员抬离战区。”纪念馆的团队拓展基地里,一群穿着“新四军”军装的“战士们”正抬着担架,努力穿越一道道由柱子和绳索组成的封锁线。原来,这是游客正在体验“担架救援”“独轮车运送物资”“穿越封锁线”等根据革命故事编排的户外拓展活动。
“这两年,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企业和机关的团队游客特别多。”杨漕村工作人员顾文婷告诉记者,近年来,杨漕村规划了以“四园三区一路”为主体的红色互动体验基地,融入团队拓展等现代元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大家都说这种形式很新颖,把团建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在一起,很有意思。”顾文婷说。
在杨漕村,有一条特别的红色大道,这就是杨漕村今年刚刚完工的“红色五公里”路线。“红色五公里”从太仓市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出发,呈回字形,全长5公里,沿途设置了各种红色景观。走在“红色五公里”路线上,一路上可以看到太仓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历程、杨漕地区军民与日伪斗争的故事、杨漕地区涌现的著名英雄人物介绍等等。
通过融入团队拓展等现代元素,杨漕村的红色教育生动起来,在看、走、互动中让游客感受杨漕本地红色文化。同时,红色教育基地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2020年,杨漕村共接待游客5万余名,创收5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前来杨漕村参观的人数就接近5万。
既能参观,又能参与;在红色道路上行走,在革命情景中体验……杨漕村正在打造自己独特的红色旅游名片。
用“绿色”留住游客
红色旅游的名片越擦越亮,如何通过旅游带动村里的发展,这是杨漕村党委书记吴振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不能仅仅是让游客来参观,还要让他们在这里吃、在这里玩。”吴振清逐渐理清了思路。
为了留住游客,杨漕村以“红育杨漕、绿映村庄”为特色品牌,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结合杨梅园、枇杷园、东枣园等三大果园,发展采摘农业。
2019年,杨漕村启动了菜篮子工程,为游客增添更多绿色有机蔬果的采摘和销售。目前杨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800亩,设施蔬菜200亩,林果示范区470亩,观赏苗木300亩,生态林果示范区3.8公里围栏建设,并注册了“红杨绿品”商标。
陈嘉伟负责管理杨漕村的一家杨梅园,园子里有700多棵杨梅树。每年6月12日左右开始进入杨梅的成熟季,随后的半个月里,会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个园子采摘杨梅。
“半个月里的游客大概有好几千人,最高峰的时候一天就有近一千人来采摘。”陈嘉伟告诉记者,来这里采摘的,有一些是来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的企业和学校团队,也有一些是专程来体验采摘乐趣的家庭。此外,杨梅园还会给太仓的一些大型超市配送,附近的村民也可以免费过来采摘杨梅。“游客们采摘完之后,我们也会免费赠送一些纪念馆和户外拓展的门票,让他们采摘完水果后还可以去看一看、玩一玩。”陈嘉伟说。
好玩好吃还好看,2020年,杨漕村完成康居乡村建设全覆盖,共新建康居点20个,建成高标准黑色化道路四条、超12公里,翻修道路超50000平方米,生态绿化超48000平方米,立面翻新超50万平方米,新建游园25处,村庄整体环境焕然一新。
通过开展融合红色教育和农耕文化的特色文体活动,改善乡村环境面貌,营造精神环境“双宜居”,杨漕村的“红”与“绿”正全面铺开,向纵深发展。
“红色信箱”凝聚力量
杨漕村擦亮农文旅融合招牌,做好“红”与“绿”的文章,党建是一招关键棋。
今年85岁的吴福元是杨漕村的老党员,几年前,村里给他家门口装了一个红色的小信箱。之后的每个季度里,他都会在这个信箱里收到画着杨漕村风景的明信片、各种各样的党史资料和学习文件。
尽管85岁了,但是吴福元仍然坚持学习。这些送上门的资料帮了他的大忙,他不用出门就能了解村里的最新情况和动态。
“真的蛮好、蛮方便,每次收到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看的。”吴福元对这个红色小信箱赞不绝口。
像吴福元家这样的红色小信箱,杨漕村一共有200多个,每个党员户的家门口都有一个。这是杨漕村党委特意为全村200余党员户定制的“红色信箱”,用来邮递“红色信笺”。
“我们每个月会做一期党员教育明信片,按季度发放,同时配送一些学习资料等等。”杨漕村党委副书记杨海洲介绍,目前村里有一些年轻的党员在外地工作,平常很少回来。还有一些老党员,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因此,他们特别设计了这个“红色信箱”。
和吴福元一样,杨增福也是村里的老党员。今年71岁的他曾是村里的书记,直到现在他还常常参加村里的各种党员活动,用自己的经验给村里的一些工作建言献策。当初正是杨增福的建议,太仓市第一党支部纪念馆才翻新成现在的样子。村里修整道路、新建康居点、环境整治这些工作,杨增福都参与其中。只要一有空,杨增福就会在村里到处转转,捡捡垃圾,收拾收拾路边的杂物,向前来游玩的游客介绍杨漕村。
通过红色信箱,杨漕村把全村的党员连结在一起。杨漕村组建起以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聚力”行动支部。支部党员走街串巷,宣讲党史知识;走家串户,慰问困难村民;走上田间,收拾垃圾杂物;走进民居,拆除违建建筑……杨漕村的“红色”在他们身上继承,杨漕村的“绿色”在他们手中更鲜艳。(苏报采访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