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苏州 > 正文
4代人温柔接力,74年似海情深!她,一直是他们的亲人
2022-08-18 16:44:00  来源:汾湖发布  

张红芳、朱阿布、朱恩观在聊家常。(徐海军摄)

有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在汾湖高新区新鹤小区,老太太朱阿布虽然膝下无子,但她却生活有人照顾、生病有人看护。89岁高龄的她耳聪目明、口齿清晰,见人总是一副乐呵的模样。

自收养以来,邻居朱阿贵一家四代接力,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柔,守护朱阿布走过了74年的漫长岁月,而在这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呵护中,她与朱阿贵一家人的关系,也早已从邻居变成了亲人——毫无血缘关系,却又似海情深。

与邻居商量后

朱阿贵把她接到了家中

朱阿贵与朱阿布都是汾湖高新区沈家港村人,拆迁之前,两家在沈家港村南厅自然村便是邻居。

朱阿布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残疾,15岁那年,朱阿贵看着心疼,见邻家子女众多,也无力照顾她,便在与朱阿布的父母商量后,把她接到家里,当亲生女儿一样照顾起来。

“我母亲没有结婚,我25个月的时候,母亲又领养了我,我们母女三人,就这样一直相依为命。”今年77岁的朱恩观,也是朱阿贵领养的女儿。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朱阿贵对待两个女儿一视同仁,甜在一起、苦在一起,用母爱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

“母亲是真的把我们当成了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朱恩观说,因为姐姐残疾,所以母亲对姐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直到19年前母亲去世,她一直都与姐姐睡在一个房间,细心照料她的起居,连脚都是母亲帮她洗的。”

19年前的夏天,朱阿贵半躺在藤椅里休息时,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在我们沈家港村,外婆是出了名的好人。”朱恩观的女儿张红芳说。

朱恩观的每一天

从照料她起床开始

朱阿贵去世后,年近6旬的朱恩观挑起了照料朱阿布的重担,继续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料这位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姐姐。

“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来照顾她。”朱恩观说,因为两条腿严重萎缩,朱阿布连起床都需要人帮忙,“当时我年纪还轻,她使点力,我使点力,也能把她从床上搬到轮椅上。”

在朱恩观子女的印象中,母亲的每一天,都是从照顾朱阿布姆妹开始的(“姆妹”是朱恩观子女对朱阿布的称呼)。

“我母亲很辛苦的,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先去看看阿布姆妹有没有起床。”张红芳说,等阿布姆妹自己穿好衣服,母亲就会把她抱到轮椅上,然后老太太自己刷牙、洗脸,“趁这个空当,母亲也给她做好了早饭,然后就是洗衣服,做午饭,做晚饭,给她洗脚,抱她上床睡觉,天气好的话,母亲会推着阿布姆妹到外面晒晒太阳。”

在张红芳的叙述里,母亲对朱阿布的照顾如渴了就要喝水一般司空见惯,又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天长地久。

直到有一天,朱恩观因病住进了医院。

“红”字辈的“偏爱”

让她也成了他们的妈妈

7月初,朱恩观因为糖尿病住院半个月,她对姐姐持续近20年的照料,也因此被摁下了“暂停键”,然而在住院期间,她却一点不担心老姐姐的生活。

“我跟姐姐有点矛盾,他们都会帮着她,好像他们不是我亲生的。”朱恩观笑着说。

他们,是指朱恩观的儿女,大儿子张红星、女儿张红芳、二儿子张红旗、小儿子张红兵,当然,他们也不局限于朱恩观的儿女,朱恩观的儿媳、女婿,也同样一个赛一个地对朱阿布孝敬有加。

从南厅的老宅拆迁到新鹤小区后,张红旗在建房时,特意将底楼留出一间,让朱阿布依旧与母亲住在一起。同样拆迁到新鹤小区的还有张红芳,每天晚上,张红芳和弟妹叶玉明都会来陪陪朱阿布,帮她擦身、洗脚,照顾她休息。

“大事情,由大儿子来解决,小儿子只要不出差,每周周末就会过来看看。”朱恩观说,小儿子每周都会用新鲜的蔬菜鱼肉,塞满朱阿布的冰箱,还会推着轮椅带她去逛逛超市,“早在20年前,我女婿便自掏腰包,去上海给她买了一辆轮椅。”

77岁的朱恩观,如今体重只有80多斤,已经无法一个人抱起自己的老姐姐,然而她对老姐姐的爱护,早已在言传身教中,传递给了自己的孩子们。

朱阿布因为下肢血液循环不畅,每年冬天都会生冻疮,大家便买来暖宝宝帮她贴上,从入冬贴到来年5月。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阿布姆妹的冻疮特别严重,我们都不忍心看。”张红芳说,她和弟妹每天晚上都要用温水轻轻地给老人洗脚,再涂上冻疮膏,不敢急,不敢用力,“如果冻疮破了,就晚上帮她上药,白天再包扎起来,不能马虎的。”

对待孩子们,朱阿布也总是用母爱回报他们的善意。

“以前冬天的棉拖鞋、老棉鞋等,都是阿布姆妹给我们做的,我们兄妹4个都有。”张红芳说。

两个奶奶都是一样的

照顾她是习以为常的事

在这个不一般的大家庭里,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朱恩观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她说不出儿孙的手机号码,而比她大的朱阿布,却将这些号码全部记在了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方便自己随时联系大家,她甚至不用翻看小本本,便能报出大家的号码。

“大家的电话都留好了,红星啊,红芳啊,红旗啊,红兵啊,玉明啊,都有的,还有晨晓的……”从轮椅边摸出一本卷了边角的小本本后,朱阿布指着本子上的电话号码挨个数了起来。

听老姐姐说起孙子张晨晓,朱恩观骄傲地说,“昨天我孙子给她又买了两箱成人尿不湿。”

在奶奶和父辈的影响下,张晨晓和同辈们,顺其自然地把朱阿布当成了自己的奶奶。

“两个奶奶没区别的,当然了,姆妹奶奶不方便,关照自然要多一点。”张晨晓说,平时姆妹奶奶有点事,大家都是随叫随到,“两个奶奶都一样,照顾她,已经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徐海军

责编:唐凯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