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江苏徐州:细心描绘生态画卷,成就美丽中国“样板间”
2020-08-17 09:40:00  来源:中国徐州网  

已是末伏,虽酷暑未消,但彭城大地处处都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山清水秀,游客不断。在江苏徐州贾汪潘安湖,在金龙湖宕口公园,在铜山北村……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正在恢宏铺展。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贾汪时也指出:“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回顾徐州近年来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15年间,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再到加快推进“美丽徐州”建设,徐州一次次面临选择,又一次次作出抉择。徐州以自己的实践,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美丽徐州正在成为洞见美丽中国的重要窗口。

灰与绿的抉择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徐州铜山区柳泉镇北村村,一碧连天的荷叶将绿意直抵心间。杨马洋刚招呼完一桌客人,来不及休息就投入到下一桌订单的准备中。杨马洋是一家农家乐的老板,还有自己的品牌、网店,专门卖“养生蟹”。作为一名“出走”后又回归故乡的“80”后,小村庄“逆袭”的故事,杨马洋不知已对多少游客说过。

作为柳泉镇的“西伯利亚”,穷怕了的北村人,在改革开放后,打起了一个个山头的主意。挖山采石,一时在村里大肆兴起。

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给北村带来了“成长的烦恼”。不仅山体被炸得千疮百孔,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还有几十位村民被炸伤,甚至致残、致死。

彼时,用环境换GDP的不仅是北村。徐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逾30年,据他回忆,当时经过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徐州有不少地方被污染。21世纪初期,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这些使徐州人逐渐认识到,用污染环境换来的发展是死路一条。

后来,惊醒的北村关停了矿山。“要想变,只有干!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资源,我们要在美丽村庄发展美丽产业。”徐州铜山区北村村党委书记刘广铎告诉记者,思路一变,北村处处有“风景”。他们在发展水产养殖和电商产业外,盘活依山、傍湖、抱岛的生态资源,充分发展乡村游,实现生态强村、旅游富民。

其时,整个徐州都在由“灰头土脸”重新梳妆,久久为功的绿色发展道路逐渐铺开。

徐州市全市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和实施细则。对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本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突出或任期内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恶化等情形的,依规实行终身追责,对负有责任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转任重要职务。

徐州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珠山宕口遗址公园成为全国首个宕口遗址公园。更值得自豪的是,2019年6月11日,在徐州市人民政府与联合国人居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徐州城市绿色发展国际论坛上,以徐州经验为基础的《黄淮海平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标准》《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和《徐州生态修复与创新区规划导则》三个标准发布,肯定了徐州绿色发展的城市经验,旨在推动全国范围内生态修复标准体系的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市民,在徐州已经达成共识。

破与立的平衡

以实际行动推动绿色发展之路

徐州鼓楼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科技管理中心副主任吴德国,是一名“老鼓楼”,提起这片徐州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工业集中区,他充满感情。

这里大大小小的烟囱曾是吴德国们的骄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老工业区内落后产能集中、基础设施老化、环境污染较重、困难群体较多等问题日益凸显。骄傲,成了包袱;转型,就在眼前。

2010年,鼓楼区累计关闭搬迁工业企业近400家。企业陆续搬迁后,腾出了一片“海阔天空”,但如何利用好这片土地,让老工业区焕发新活力?

“企业搬出之后,我们在思考鼓楼区到底应该发展哪些产业?”吴德国介绍,2017年12月13日,徐州鼓楼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鼓楼高新区”)获江苏省政府批复筹建。

“我们开始构建以人工智能产业为特色,以智慧物流产业、科技服务业为支撑的智慧产业体系。”吴德国说,两年多以来,鼓楼高新区重点开展创新能力提升、双创人才汇聚、金融服务支撑、创新型主体培育、发展环境优化等产业发展五大支撑行动,努力营造智能范、未来感的高科技园区。

鼓楼区的发展,与徐州市的发展同频共振。徐州在“破”与“立”的平衡间积极寻求发展与环保的双赢,一系列举措逐渐显露成效:

徐州煤矿从300多家减少到7家,钢铁企业从18家减少到3家,焦化企业从11家减少到3家,水泥企业从62家减少到15家,24家热电企业减少到10家。强力实施“三大攻坚战”,持续深化工业烟气、“散乱污”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扬尘污染、机动车污染等六大专项治理,10年来,徐州单位GDP能耗下降约3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削减约35%和30%。

徐州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断面长制,饮用水水质连续17年达标且环境安全无事故。近年来正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实施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厚植徐州“生态本底”。

为让青山永驻,徐州开创了“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的成功范例,森林面积高居全省第一位。

伴随着“生态名片”越来越靓,发展要素在徐州加速集聚,徐州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华为、微软、IBM、软通动力、大唐电信、甲骨文、中科曙光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布局徐州。

面子到里子的转变

夯实美丽徐州本底

如今的徐州,处处是新景,处处是新机。在贾汪区风之谷户外运动公园,当地青年刘艳军召集了10多位年轻创业者于群山掩映中碰撞火花,共话乡村振兴。

刘艳军曾经搞过8年煤炭运输,一双终日与煤炭打交道的手转向了宕口修复和生态旅游,2012年他和朋友一起凑了1000万元启动资金,打造了集户外体验、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乐园——风之谷户外运动公园,如今每年客流量40多万人次,营业额达上千万元。下一步,他们还要将这里打造成时尚体育小镇。

以贾汪为代表,多年护绿并因地制宜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之后,“绿水青山”的反向赋能让徐州各地收获着巨大发展红利。在此背景下,徐州选择让绿色发展理念由“面子”向“里子”深化。

徐州把融入江淮生态大走廊作为生态建设的龙头工程,重点规划布局“两轴、两湖、10个生态特色片区、20个生态敏感点”,打造生态景观、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新型城镇、文化旅游“五个走廊”。打好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让徐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徐州继续推进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以及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化工安全专项整治。这是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迫切需要,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徐州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正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实施生态修复三年行动计划,也将进一步厚植徐州“生态本底”。计划到2021年,徐州城市规划区内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平将显著提升,全面改善主城区因裸露山体造成的视觉污染,进一步提升水环境、河道园林景观和污水处理能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8月5日举行的徐州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对美丽徐州建设作出安排。会议指出,努力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创造徐州经验、打造示范样板。

15年,一路走来,初心不改。如今,绿色,已然成为徐州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奋发有为的徐州人,正在努力将美丽徐州打造成为美丽中国的“样板间”。

文 徐报融媒记者 甘晓妹 吴云

责编:唐凯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