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修复保护持续推进 、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在9月3日发布的《徐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一座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徐州”呼之欲出。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我市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加强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以“美丽徐州”建设的过硬成果更好担负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
勾勒出“美丽徐州”生动蓝图
《规划》共分五部分十二章49节,附件为11个配套专项规划。勾勒出“美丽徐州”的生动蓝图。
在“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大力推进“美丽徐州”建设,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区域样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现生态环境高效能治理;
对照 2035 年“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目标,对标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及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紧扣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靶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目标定位;
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治水、固土、防风险”,全面覆盖生态环境保护各领域各要素,坚持绿色发展引领,突出“降碳”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将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 把生态环境保护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引导低碳示范创建,探索建设一批 “碳中和”示范工程,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试点经验, 加快形成符合徐州市自身特点的“ 零碳”发展模式,推动建设一批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 ,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
为确保完成“十四五”指标任务,《规划》坚持问题导向,超前谋划了绿色低碳发展、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土壤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环境风险防控、生态环境保护改革举措、现代化治理能力提升8个重点工程63个具体项目。为加快补齐我市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编制了计划总投资594.98亿元9类195项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建成美丽中国“徐州样板 ”
“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以“美丽徐州”建设为主线,以源头治理为抓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握减污降碳总要求,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规划》明确提出总体目标: 展望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碳排放提前达峰后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 徐州样板 ”。
绿色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能源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下降率完成省定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明显增强 。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国考和省考断面优III类比例分别达到35μg/m3、80%、82.4%和86.4%。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基本消除城乡黑臭水体 。南水北调沿线水生态持续向好,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总量持续减少, 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稳步提升。
生态修复保护持续推进。进一步推进生态红线与生态空间管控区各项监管措施,生态质量指数保持稳定,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全面推进,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自然生态资产稳中有升,优质的生态产品基本满足公众需求 。
生态环境安全持续巩固。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 ,重点行业环境风险控制水平持续增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核与辐射监管能力以及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完备 。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府、市场、公众作用进一步发挥, 法制化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监测监控能力显著提升。
多措施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
如何将蓝图变成现实?《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
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改革,建立情报研判和联动响应机制。发挥情报先导作用,建立执法大数据平台,完善违法线索发现、归集、研判和预警机制。
让利剑高悬,才能令试图越雷池者望而却步。《规划》提出,将完善行刑衔接相关协作制度,健全生态环境部门与公检法机关信息共享、线索和案件移送、联合调查、案件通报等制度,强化部门联动。实行重大环境案件联合调查处理机制, 严惩重处恶意环境违法行为 。
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评估考核、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监督机制、强化铁军队伍建设、实施重大工程, 《规划》制定了6个方面的保障为生态文明保驾护航。同时,根据法律规定及《规划》编制需要,同步编制了11个配套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土壤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固体废物及重金属污染防治、核安全与辐射污染防治、环境应急能力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执法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政策法规和科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专项规划。
使命在前,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美丽徐州”建设中来,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徐州样板”,才能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徐州人民永远的“不动产”。◎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 通讯员 曹晓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