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徐州实践
2021-12-06 09:59:00  来源:徐州日报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8年来,徐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盘活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把“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在新的赶考路上,徐州各界正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更为强劲的文化力量。

融入生活,提升文化服务力

4位青年演奏者投入地拉着小提琴曲,《春节序曲》的悠扬旋律在徐州美术馆的展厅中回荡。这是今年春节市民在“牛转乾坤徐州艺术嘉年华”新春系列贺年展中享受视听艺术的一幕。

每年的节假日,徐州文旅部门都会准备丰富的文化大餐,县(市)区上百项文化活动的“节目单”还会提前通过主流媒体及各相关网站、官微广而告之,“家门口的文化活动越来越精彩”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是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徐州致力将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城市肌理,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十里文化圈”,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让文物“活”起来,火了博物馆。“徐州博物馆自2017年10月全面启动一级馆创建工作,高标准完成陈列楼全新展陈体系,数字智能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徐博之夜’等文化活动,让博物馆越来越亲民。”徐博获得“国家一级博物馆”后馆长李晓军如是说。

服务群众文化生活,徐州文化馆从来不缺席。“作为业余文艺演出团队,能得到专家的上门指导和鼓励,让大伙更有动力。”上月,睢宁县百姓文化艺术团一位团员面对文化馆专家志愿者服务队的到来由衷感慨。

公共文化空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十三五”以来,徐州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区)2个、示范镇30个;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各达到11个,镇村两级综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分别发展到165个、271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位列全省第一;全市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38平方米,位列全省第五。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确保公共服务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力举措。今年8月,马庄文化礼堂、窑湾印象等徐州20家场馆入选2021年度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数量居全省前列。

据《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至2025年,我市还将大力推进县(市)区“三馆”、镇(街道)“一站”、行政村(社区)“一中心”标准化建设,打造特色公共文化空间,确保全市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0.42平方米。

做强产业,催生文化创造力

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堪比江南。“许多以为徐州还是煤城的游客来过徐州后,都留下了美好印象。”导游张颖对记者说。

2019年,由于政府机构的调整,文化和旅游部门合并,诗与远方走到了一起。经过两年多的文旅融合,特别是克服了疫情给旅游发展带来的阻碍,徐州将城市最独特、最有优势的文化转化成可观可感的旅游产品,文旅发展和文化产业呈现了新气象。

贾汪区创建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创建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汉王村等6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徐州市先后荣获“中国国家旅游最佳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高铁旅游名城”“中国国家旅游年度生态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文旅业是综合性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大、资源消耗小、就业机会多的优势。徐州文旅产业应时顺势、守正创新,在开发传统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运用新模式、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扩大对文旅企业的信贷规模,“文旅+金融”取得实质进展;与清华大学文创研究院签订战略协议,“文旅+高校”取得早期收获;与万科等企业合作,“文旅+名企”投资运营平台初步形成。市文广旅局局长崔锋介绍,目前徐州已建成和完善文化特色片区和产业园区30个,全市各类国有、民营、个体等文化企业发展到3.1万家。

丰富业态品种、增加互动体验,夜幕笼罩下的户部山—回龙窝月光经济街区在璀璨的霓虹灯映射下,比白天还美。据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街区自2014年设立以来,实现街景互动,丰富夜游体验,2020年街区文化类商户营业收入25亿元,新增从业人员千余人。

为培养文化消费理念,激励文化消费行为,自2016年起,徐州每年推出文旅消费季活动,通过发放消费券、免景区门票等优惠措施,“真金白银”地让利消费者,培育和打造新的文化增长极,进一步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十四五”期间,徐州将持续围绕“国潮汉风”品牌,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节庆会展、工艺美术、文博展销五大特色文旅产业,让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徐州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传承发展,激发文化生命力

本月初,《丰县“95后”团队筹拍动漫〈少年刘邦〉》的消息引来关注。这部第一季投资6000万元的动漫,其创作团队是一群丰县的“95后”。主创王昊说:“我们的初衷是通过新颖的动漫形式,讲述从徐州走出的汉代开国皇帝刘邦的少年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和家乡名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的长久兴盛,都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发展,在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的同时,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底蕴,徐州文艺佳作连连,成果丰硕。《矿湖情缘》《淮海儿女》《母亲》等一批彰显城市精神的文艺精品,多次荣获江苏省文华大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徐州作家在小说、诗歌、散文、网络文学等领域全面开花,一度出现获奖“井喷”现象。

“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有“拉魂腔”之称的江苏柳琴戏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传承优秀传统剧目,江苏省柳琴剧院于今年复排了传统戏《红罗衫》,在服装上提高“颜值”,在舞美上增加科技手段,在演员上起用新人。“我们通过种种创新,满足更多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让戏曲活在观众中间。”院长韩梅说。

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

徐州的历史遗迹、古籍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彰显徐州底蕴的根,也是体现徐州软实力的魂。近年来,徐州对珍贵的城市文脉进行了有效保护,现已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非遗项目68个。

保护历史遗存,激活文脉传承,赋能当下生活,“十四五”开局之年,徐州构建“一轴两核多点”的汉文化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在古城遗址保护、文化街区开发、人才队伍培养等各个领域,形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行动计划”的三级体系。

老城区历史文脉是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列入规划或正在实施的回龙窝二期、云东一道街、文庙等街区的建设,汉代采石场的进一步发掘展示,都将在保护和传承中,营造文旅新场景,焕发古城新光彩。

走向世界,增强文化吸引力

流经徐州的世界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自古就是一条文化河、对外交流河。历史上,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都曾经过运河到过徐州,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中留下徐州印迹。

大河前横,临水而兴的徐州从古时的“五省通衢”交通枢纽城市,发展为现代的“五通汇流”区域中心城市,大运河依然见证着城市的繁荣与开放。

得益于运河文韵的滋养,徐州书画人才辈出。为提升徐州文化影响力,自2013年起,徐州启动“汉风墨韵——李可染暨‘彭城画派’书画作品展”巡展,将汉文化与书画相连接,先后在韩国、日本、奥地利、芬兰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引起各国艺术家的共鸣。这项文化工程于2016年获得江苏省委宣传部外宣成果奖。

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长河的使者。近年来,徐州博物馆精心策划组织汉代精品文物,先后在美国纽约举办《楚王梦:玉衣与永生—徐州博物馆汉代珍藏展》、在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与埃及—世界的摇篮》等,以文物为媒,展示汉文化魅力。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美国的展陈设计人员Perry Hu就是在与徐州的文物接触中爱上了汉文化,曾两次专程来徐州,饱览汉家珍遗风采。据徐州博物馆社会服务部统计,自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海外文化交流基地的徐州博物馆,其境外游客每年以3000人的数量递增。

“大风起兮云飞扬,归故乡。铁甲重瞳已成过往,一城青山绕,半城湖水俏,怎可辜负谈笑酒酣时光。”2019年7月,伴随着新推出的《难忘徐州》歌声,来自30多个国家的42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在徐州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访问。临别前,曾在徐州求学的领队何勇说:“大家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时间多体验徐州,相信每个人都会在回去后成为徐州的代言人。”

汉文化是徐州的宝贵资源,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大力促进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是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此,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副教授翟石磊感慨道:“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东陇海铁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徐州的国际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期。”◎徐报融媒记者 张瑾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