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都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擎中华文明火炬、赓续历史传统文脉,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聚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文化中心,是徐州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扩大徐州作为两汉文化发源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建设贯穿城区南北的历史文化轴,打响“国潮汉风”“快哉徐州”品牌,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徐州守正创新,奋力谱写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汉风华章”。
文明探源,定格徐州
延绵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时代发展的丰厚滋养。
徐州历史资源丰富,文化多样。据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7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4处。时间长河中留下的文化财富,定格了徐州的历史坐标,筑就徐州现代文明的发展根基。
加快实施徐州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积极参与“考古中国”项目,重点开展“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新沂花厅遗址”考古发掘,徐州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的文化类型进一步被确认。
加强徐州考古和历史研究力度,厘清汉代王陵考古学文化谱系与年代序列,让地域文明的起源、演进与发展更富有历史信度与科学厚度,“两汉文化看徐州”的内涵不断被丰富。
加大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等国家遗址公园建设,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提供坚实支撑,凝聚建设现代文明的精神力量。
《徐州博物馆“十四五”重大科研项目计划(2021—2025年)》的项目清单,推动了考古资料整理、考古发掘报告编写、馆藏文物系列图录编纂等工作。重重任务,既是文博工作者的文化担当,也是建功立业的时代机遇。
古籍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学术思想和精魂根脉。
在2016年开启的“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中,徐州学者披沙沥金,全面盘点地方古籍,历经4年增订出版《江苏艺文志·徐州卷》,收入作者832人、著作1783种,增补馆藏信息数千项、公藏或散落于城乡的现存家谱百余部,为探求徐州文化发展脉络与特征提供珍贵史料。
存史启智,以文化人。拥有10册古籍善本的徐州市图书馆,加快馆藏古籍的数字化,加大古籍修复力度,挖掘蕴藏在古籍中的现代文明意义,在汲取前人智慧的历程中积极作为,增强促进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志气和底气。
文脉传承,续航徐州
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江苏省建城最早的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徐州市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在文脉保护和城市建设中并行不悖,双轮驱动,城市特色风貌日益彰显。
老城区历史文脉是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主城区推出“一轴一核”的建设规划:
从徐州旅游资源分布的实际出发,将旅游空间布局调整优化为“一轴一核两带四板块”。“一轴”,即南北历史文化轴,为黉学巷—彭城路—彭城路步行街—彭城南路—云东一道街—泰山路为南北历史文化轴线(历史文脉)。
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好城市文脉,是城镇化进程中重要的时代课题。
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崔家大院修缮、徐州博物馆改扩建、和平路隧道上的云龙山广场即将开通……打通南北历史文化轴各节点的文化衔接和行走动线,保留城市记忆,再现历史文化风貌,以古城文脉建设辐射两边,带动全城,徐州气象一新。
文脉如水,激荡古今,滋润人心。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6月24日,由上海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在匈牙利塞格德莫拉·弗朗茨博物馆开展,开展当天便吸引了近万名观众前来领略中国汉代文化的魅力。
以汉代精品文物为主体,以“谱汉风新韵,讲徐州故事”为主题,近年来,徐州精心策划的文物外展频繁走出徐州,走向全国和海外,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徐州历史文化走得更远、叫得更响。
承文脉之绵延,启未来之华章,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文旅融合,赋彩徐州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出时代强音。
徐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发祥地,历史文脉绵长,文化资源富集,彭祖文化、两汉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书画文化等特色文化在这里兼容并蓄、交相辉映,为构筑江苏“吴韵汉风”文化格局、厚植中华文明沃土作出了重要贡献。
紧扣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徐州坚持把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作为战略牵引,深挖文化内涵,统筹规划布局,构建历史文脉保护开发体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高质量发展夯固基石——
建设徐州大运河文化带,加快推进大运河窑湾核心展示园、荆山桥邑文化生态公园等重点工程建设,努力将大运河徐州段打造成传承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标;
推出一批根植徐州本土、彰显城市精神的文艺作品《大风歌》《汉乐华章》《母亲》《淮海儿女》《攀登·攀登》等精品剧目,让更多具有中国气派的徐州文化“活起来”“立起来”;
根据季节特点推出“缤纷文旅·共享生活”之春明、夏韵、秋实、冬趣四季主题文旅活动,会同相关部门做大做强汉文化旅游节、汉文化论坛、伏羊节等重大文旅活动,以徐州园博园等重大文旅项目带动引领,融合相关产业;
资源共享、形象共树、市场共拓、产业共兴,徐州大力促进淮海经济区十市协同发展,深入开展“联游、联宣、联展”等五联活动,共下一盘棋,共唱一台戏,共同打响“大美淮海”区域文旅品牌。
以文化之美,浸润烟火人间。
新的历史起点,徐州围绕“国潮汉风”品牌,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节庆会展、工艺美术、文博展销五大特色文旅产业,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徐州实际,以文富民,以文育民,以文乐民,在文化自信中凝聚强大的前行定力。本报记者 张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