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正文
让特需儿童焕发生命光彩 徐州融合教育从“融”前行
2024-04-17 09:24:00  来源:徐州日报  

“老师好!”每天清晨,5岁的文文(化名)带着灿烂的笑容,举起小手向老师们致意。在幼儿园,每位老师遇到文文时,都会主动与她互动。经过老师们的持续引导,从模仿说话到主动打招呼,仅仅一个学年,文文已经学会并能够主动与人问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教会一个幼儿园小朋友打招呼需要这么长时间?这是因为,文文是一名患有自闭症的特需儿童。

特需儿童,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指那些在普通学校(或幼儿园)随班就读,有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注意力障碍、言语和语言障碍以及自闭症等问题的儿童。

截至2022年6月,我国0—14岁的特需儿童数量超过800万名,占儿童总人数的2.67%。这意味着,在每100名儿童中,至少有2名特需儿童。如何让特需儿童获得平等且高质量的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

从接纳到悦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新的一年开学季,徐州56所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再次迎来一群特需儿童。作为徐州市首批融合教育示范学校之一的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为了保护儿童隐私,幼儿园对特需儿童的身份信息严格保密,仅限于家长和教职工知晓。在班级的其他孩子眼中,这些特需儿童只是需要额外关心和帮助的小弟弟或小妹妹。

“我们为每一位特需儿童建立了个人档案,从园长到保安师傅,从园区到课堂,确保孩子从入园那一刻起,就能得到全方位的关心。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都将发出耀眼的光芒。”园长方红娣介绍,幼儿园还为特需儿童配备了专门的“影子教师”和成长伙伴,确保每个教职工都是融合教育的实施者,每个角落都是融合教育的教室。在这里,教育贯穿于孩子园内生活的每一刻,形成了一种持续的融合教育环境。

融合教育的最大优点在于“不贴标签”。方红娣认为,有些特需儿童错过最佳干预时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因世俗眼光的顾虑而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存在问题”。“小风(化名)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难题,他在两年前就应该开始接受干预了。”一位教师表达了她的遗憾。小风的妈妈在得知孩子“疑似自闭症”的诊断结果后,一直不能接受现实,也拒绝带孩子进行必要的康复治疗。直到孩子5岁多,自言自语和情绪失控等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她才不得不向幼儿园透露真相。

教师感到遗憾的背后,是家长的焦虑、担忧和对孩子被定性的恐惧,以及对孩子可能遭受同伴排挤和社会排斥的顾虑。特需儿童需要被“看见”,他们应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成果,这些家庭也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尊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教育应运而生。

“融合教育”在我国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关注教育平等的教育理念。过去三年,徐州市已成功创建多批市级融合教育示范校共计138所,这些学校全面推动了融合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内涵发展。

“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都应该接受公平且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开展融合教育示范校创建是徐州市融合教育工作的创新举措,不仅体现了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也满足了人民对满意教育的现实需求。特需儿童需要的是社会的支持,而非仅仅是同情。融合教育的包容性、接纳性、平等性和尊重性,将帮助这些“迟开的花朵”找到属于自己的可能性,成为最好的自己。

从特殊到特色,助力特需儿童绽放光芒

在徐州经开区实验学校,融合教育的宣传标语“无论成绩好坏,只是花期不同”引人深思。学校不仅开展特需儿童的随班就读,还设有专门的资源教室,配备专业资源教师,以及各种康复设备和教具,旨在提升孩子们的注意力和综合课程学习能力。

在徐州市,专业的融合教育资源教师和设备齐全的资源中心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的标准配置。

为了帮助特需儿童更好地融入普通学校的日常学习生活,兴东实验学校设计了“七色光”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特需课程。这些课程结合了集体教学与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差异教学和走班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小语(化名)是该学校一名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他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自言自语和情绪失控的问题较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在分层教学和小组互助的基础上,为小语选择了魔方和羽毛球两项拓展性课程,帮助他融入集体。同时,根据小语的记忆力和阅读兴趣,学校为他安排了诵读这门特需课程。

经过三年学习,小语已经能够适应日常课堂教学,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几乎没有再出现情绪失控踢桌椅的行为。在徐州市第二届特殊学生演讲技能比赛中,小语荣获二等奖。

“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包容和接纳,不仅体现在言辞上,更体现在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的行为中。”兴东实验学校校长张岚说,“我们希望,这些量身定做的课程能够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从正向到反向,徐州走出融合教育新路径

目前,徐州市共建有515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覆盖了各个学段。在普通学校就读并接受融合教育的特需儿童,已经占到特需儿童总数的近六成。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生命活力,徐州市在特殊教育领域探索出一条“双向融合”的发展道路,其中“反向融合”模式全国首创。

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徐州市教育局那时便开始在特殊教育学校尝试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并开办了“聋健合一”的幼儿园——徐州特教附属幼儿园,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最早开展融合教育的学校之一。

这种早期介入的康复模式让一部分聋儿顺利回归了普通学校,但随后一些问题开始显现。许多聋儿在普通小学就读一段时间后,由于不适应普通小学的环境返回聋哑学校。

“我们随即提出了招收普通班的新设想。”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李之刚回忆说。

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后,学校决定实施这一创新的融合教育模式:在聋校设立普通班小学,招收当地普通儿童就近入学,使用普通小学的教材,让聋儿与普通儿童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中共同学习。

著名特殊教育学专家邓猛教授将徐州市特教学校的这种做法命名为“反向融合”。他认为,这种模式具有“双向价值”:一方面,特需儿童在平等的发展环境中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好地融入社会;另一方面,普通儿童在融合环境中也能够得到锻炼,培养爱心和责任心,认识到社会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反向融合”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吸引了长沙、广州、武汉等城市相关人士来徐学习融合教育的经验。李之刚表示:“‘反向融合’确实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部分普通儿童的家长可能不愿意让孩子就读,但我相信,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反向融合’将惠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

从求生到享受生活,为特需孩子铺就美好未来

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伴随着五星红旗缓缓升起,一支由听障人士组成的舞者队伍通过手语“演唱”了国歌。其中,来自徐州的刘嘉星就是这支手语解说队伍的一员。

由于疾病导致重度耳聋,刘嘉星2012年步入徐州市青年路小学融合教育的课堂。在学校优质的融合教育资源培养下,勤奋好学的刘嘉星度过了快乐的小学时光。201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

这不仅仅是一个励志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教育如何改变命运”的启示。

“特殊教育承担着培养多样化特教人才、掌握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残疾学生都有机会展现人生的光彩。”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烹饪职业课教师白宗雪如是说。2020年,白宗雪指导的两名盲人学生参加了江苏省首届残疾人烹饪大赛,并荣获亚军。

为实现“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帮每个孩子谋个前程”这一承诺,徐州一直在不懈努力。《徐州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的目标,加强特需学生生涯规划、职业适应性测评和就业指导,做好特需学生教育与就业的衔接工作。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徐州即将启动联合国儿基会融合教育推进项目,实施特教学校十五年一贯制、特需儿童随班就读全覆盖行动,旨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殊教育品牌。

“希望未来融合教育能够真正实现有‘爱’无‘碍’,希望更多特需儿童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这不仅是所有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和追求,更是无数特需儿童家庭的殷切期待。本报记者 王艺宸 史力丹 魏煜恒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