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与朗诵课堂。 本报记者 秦媛 摄
本报记者 刘泓雨
老年生活该是什么样的?是歌中所唱的“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是每天按时接送孙子孙女上学放学?还是早晨的太极运动、晚上的广场舞?
“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在跟随时代的脚步中提升幸福感,在最从容的岁月里丰富生命的底色。怎样变“养老”为“享老”?
云龙区老年大学彭城路校区近日开设的公益开放课,吸引越来越多老年朋友开始走进课堂、学习知识。让我们走进这里,听一听这里的银发人群如何诠释“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展“夕阳红”时尚。
在余晖中追求诗和远方
2月14日,还没到全市老年大学统一开学的日子。当天上午,云龙区老年大学彭城路校区楼下,就已经密匝匝停满了电动车,迎来了春节后的第一拨人流。相熟的学员们互相打着招呼,相携着上楼去了。
楼上教室里、走廊间已经是一片人声鼎沸。离上课的时候还早,老学员们都在亲热地聊着天,新学员也不拘束,来体验的多是“老带新”,大家互相介绍着,慢慢地就都熟络起来。
这天招呼打得最多的可能是校长卢振宏,为了把老年大学办得有声有色,就要多听取、多接纳。组建模特队,就是应学员们的呼声开办起来的。寒假期间的体验课既是回馈,也是一次尝试。
在模特队训练的这间教室里,眼前的“姐姐们”个头高挑、妆容精致、身材匀称。想到此前有报道说,老年大学成为“夜校”,吸引来年轻人加入,记者便悄悄地问卢校长:“咱们模特队是不是也有中青年啊?”卢校长笑着回答:“目前还没拓展到年轻人,咱们这的学员都在50岁往上,模特队里很多学员都过了耳顺之年啦。”
57岁的陈新凤是这里的“新面孔”,她打算加入这里的模特队,今天是第一天来体验。“前半辈子为家庭忙碌,现在孩子也大了,我觉得也该为了自己而活了。而且我有些驼背,现在我想活得健康又漂亮!”说着,她就笑了起来,像个开心的孩子。
该上课了,模特队的队员们排成方队,先跟着主讲老师高玲热热身、练基础。“手臂打开向上伸展。”记者跟着口令做了一组,果然肩颈轻松多了。原来走“猫步”有那么多讲究,背要直,脚尖要正,走路讲究仪态,要走得漂亮还要走得健康。
“提膝、抬胯,一二三四,走起来!”教室里响起动感的音乐节奏,学员们抬头挺胸,阔步向前。
“只要有课我们就来学”
走出模特教室,沿着走廊一拐弯,主持与朗诵班就到了。这里,仿佛正在进行一堂“有声有色”的语文课。
当天的朗读内容是朱自清的散文《春》,已是满头华发的何旭辉老师,正在声情并茂地朗诵着:“桃儿、杏儿、梨儿,你不让着我,我不让着你……红的似火,粉的像霞……”在春天刚刚苏醒的时候,这样的文章读来确实令人满怀憧憬。何老师脱稿而述,望向窗外的蓝天,已然身临其境了。
学员们排排坐着,面前或捧或立着“讲义”,学着老师特别强调的儿化音的读法。学员赵菊面前则立着一支乐谱架,她的头微微晃动,随着朗读的节奏起伏着,读到动情之处,手臂也情不自禁地挥动起来。
赵菊告诉记者,她可是朗诵班的忠实粉丝了。“可喜欢了,只要有课我们就来学。不仅我喜欢,我孙子也喜欢,我学会了就能回家教他。你看,我们学的这些内容以后也都是小孩考试的内容呢。现在我们还比赛背课文、背唐诗。”赵菊说着,翻开讲义的目录,上面除了散文,还有诗词《沁园春·雪》,有剧本《雷雨》选段,有外文译作《老人与海》……
重返课堂,大家仿佛回到了年少时的课堂,只是不会再有调皮的小动作,也不再对外面的世界浮想联翩了,每个人的神情都专注而认真。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在老年大学里,学习这件事少了些功用的目的,多了些自在。打掼蛋是今年云龙区老年大学彭城路校区的又一个新上科目,指导老师高永介绍说:“在打牌的过程中要记牌,要猜牌,要与队友合作,可以训练脑力。”
除了打掼蛋,时兴的课程还有柔力球、摩登舞、化妆、中医养生甚至是AI应用。据卢振宏介绍,这个春季学期,该校区预计开设53个教学班级,来应对老年教育的供需短板。
时代的发展推进并见证了老年教育的演变。更加丰富、多元化的老年大学课程的出现,助力“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有力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是全社会喜闻乐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