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徐州 > 沛县 > 正文
兴趣可以有圈 文化不应断层
2020-05-21 09:33:00  来源:沛县日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年轻人中,“圈层”文化逐渐变得流行起来。当代青年偏爱彰显个性,倡导自我,他们在互联网上根据共同的兴趣、喜好聚集成若干个群组,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沟通方式,甚至成为众多网络流行文化的源头。圈子里交流的东西,基本只有同好能够迅速理解、接受,偶尔流传开来被外界所广泛知悉,则被称为“火出圈”。在一个个特定文化“圈层”的构建中,年轻一代改变了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方式,寻找到了同好们的群体支撑。

  从圈外人看不懂的缩写“黑话”,到让圈内人会心一笑的隐藏“名梗”,随着生活阅历不断丰富,信息爱好多元化,“圈层化”逐步成为青年表达的主要特征。面对来自互联网社区的海量信息,人们需要进行高效率地辨别筛选,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选择、取舍,进而彼此呼应、聚集。先是大致分割为模糊的范畴,然后细化为五花八门的专门领域。在此过程中,不少年轻人将圈层视为自身的立足支点,积极向外延伸和发展,成功扩展了自身的社交圈子,实现了个体兴趣的放大化,促进了文化的延续传承和交融互通。

  不过,圈子里既有“网上的狂欢”,也有“现实的孤单”。年轻人对“独特性”的追求让圈层不断固化,各种应用则通过精准推送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青年个体如果不能处理好“圈子”内外的关系,存在疏离社会现实和群体的风险,放大“信息茧房”效应。圈层内部与文化整体相隔膜,生活的多样化和趣味性会被定式化、程序化所取代,继而加剧个体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使部分年轻人出现“社会疏离”的倾向。所以,“圈层化”有利有弊,关键要看年轻人如何对待。

  兴趣可以有圈,文化不应断层。“圈层化”里蕴含着机遇,也有着挑战。青年一代既要正视圈层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善于借助圈子来放大自己的兴趣,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价值认同,也要学会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小天地,适时地拓展自己沟通交流的空间,避免与社会的其他方面脱节。立足于对现实的思考和关照,推动圈层文化中的部分文化要素为时代和社会共享,才能更有效地“玩转”圈层,在愉悦的交流互动中获得精神与能力上的共同成长,然后通过奉献社会去显示自己人生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责编:魏兴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