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95后”医学生收藏印证南通本地历史记录的藏品——“这种家乡收藏有满足感成就感”
2020-07-06 12:12:00  来源:江海晚报  

朱镇宇在南通博物苑当志愿者讲解员。(资料图片)

朱镇宇收藏的“淮海实业银行汇兑券”和其他钱币收藏。

最近,一张“淮海实业银行汇兑券”在“南通博物苑志愿者”微信群中晒出后,吸引了众多文史爱好者点赞。这件藏品的主人正是南通博物苑的一位大学生志愿者、22岁的大学生朱镇宇。

1998年出生的朱镇宇是南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一名“准大三”学生。学习之余,他热衷于古钱币收藏,年纪不大的他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收藏经验。截至目前,他共计收藏古钱币800多枚、纸币20多张。

历时3年, 收藏百年前的汇兑券

“这是我所有藏品中价值最高的,收藏过程也最为波折。”谈及最新入手的藏品——“淮海实业银行汇兑券”,朱镇宇告诉记者,这张汇兑券是他所有藏品中经济价值最高的一个。为了得到这张汇兑券,他甚至卖出了10多枚以前收藏的古钱币,将一部分积蓄用于置换这张“价值不菲”的汇兑券。

原来,很早之前朱镇宇就在《南通地方纸币》这本书上看到了这张汇兑券的照片,颇感兴趣。2017年,他又碰巧在日本东京的一场线上拍卖会上再次看到了这张汇兑券的拍卖信息,于是一直关注,但不慎“跟丢”。去年年底,他第三次在上海的一位收藏家手中看到了这张汇兑券的“身影”,此时,朱镇宇果断决定“下手”。由于自己是学生,还没有收入来源,他跟上海收藏家反复协商之后,最终分期买下了这张汇兑券。

朱镇宇介绍,1920年1月,张謇先生所创办了淮海实业银行,至今正好一百年。这张汇兑券的正面是张謇先生的儿子张孝若肖像,背面是狼山风景照,具有极强的南通地方特色。

从东京,到上海,再到南通,历时3年,朱镇宇终于看到了这张汇兑券的实物。这份发自内心的欣喜,让他特别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热衷本土收藏,

是兴趣也是情怀

身为南通人,与南通有关的藏品总会成为朱镇宇的“特别关注”。

不仅仅是这张淮海实业银行的汇兑券,在朱镇宇的收藏中,有20多件都是和南通本地有关的藏品。比如,“大生第一纺织公司股东名单”“大生纱厂第一纺织公司副厂的进货单”“大达内河轮船的船票”等等,很多民国时期和南通有关的股票、纸币、明信片,都可以在他的藏品中找到极具代表性的东西。“我是南通人,上了大学以后发现这种家乡收藏很有意义。比如,我收藏的一张与当时的‘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有关的明信片,就和我现在就读的南通大学医学院有渊源。”进入大学之后,朱镇宇更喜欢找到藏品和家乡、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印证南通历史记录的内容,这让他觉得这样的收藏更有价值和意义。

“本土收藏会是我以后主要的方向。”如今,凭借自己对于南通本土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朱镇宇也成了南通博物苑的大学生志愿者,经常在博物苑的社教活动中给小学生们讲关于古钱币的知识。

父母对于他的这个特别爱好也很支持,“原来,我家里就有祖辈流传下来的铜钱,上小学时第一次看到那些铜钱,就莫名地特别喜欢。”

学医又崇文,

医学生的跨界之路

在读初中时,朱镇宇在同学手中获得了第一件藏品——一枚背面有龙纹的铜板,这枚铜板也真正打开了朱镇宇的收藏之路。在他现有收藏的古钱币中,历史最悠久的一枚可以追溯到先秦。“初中时,常常会在文玩市场的地摊购买,高中的时候则利用网络,到一些收藏品的交易平台交流,通过买进、置换等方式,我手上的藏品越来越多了。”朱镇宇说,现在的他并不追求藏品的数量,而更加注重藏品的质量和意义。

痴迷于收藏和文史,为什么会弃文从医呢?“其实,民国钱币收藏大家中,有很多人都是学医出身的。在收藏的过程中,我锻炼了极强的自学能力,而对文史知识框架搭建的能力,也能够帮助我更体系化地学习、消化医学知识。”朱镇宇坦言,他高中选了理科,加上母亲是医务工作者,受家庭影响,他也选择了当一名“医二代”,将来能够救死扶伤。

谈及未来,朱镇宇表示,他会将钱币收藏这个爱好继续坚持下去,这也将成为他在枯燥的医学知识学习之余,最大的减压途径。

本报记者冯启榕 本报实习生王湘琳

责编:苏敏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