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对于60岁的杨海秀而言,没有什么比照顾耄耋之年的老父亲更为重要的。自从6年前,父亲在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内科病房入住以来,她每天吃住在病房,只为了让父亲的晚年过得舒服一些。
杨海秀在照顾父亲。顾迪
多病缠身,父亲6年卧床不起
今年92岁的杨宝贵是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内科病房的“老病号”,这里的医生、护士几乎人人都认识他。用“多病缠身”形容这位耄耋老人,可谓恰如其分: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后遗症、血管性痴呆、慢阻肺、前列腺增生……
“老人发病已经十多年了,反复出现胸闷、气短,脑中风后已经丧失了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大小便失禁,不能与人交流,需要每天进行鼻饲。”该院内科护士长张锦云告诉记者,老人住院期间,杨海秀几乎没有离开过,除了偶尔回家拿个东西,才请护工代劳,其他时间伺候老人都是亲力亲为,子女能做到这个地步的,实在太难得了。
谈起父亲的病情,杨海秀的语气里满是心疼。“2018年的时候,父亲就接受过一次大抢救。这些年来,好多次都是死里逃生!”杨海秀说,父亲的心脏安装了起搏器,不能动弹,也不能说话,做女儿的不能分担父亲的病痛,只能尽力让他少受点罪。
悉心护理,尽己所能报答养育之恩
一米八以上的个子,体重80公斤,面对这样“重量级”体型的父亲,杨海秀每隔两个小时就要帮他翻身拍背,不定时清洗大小便,夜里更是睡不上一个安稳觉,一听到父亲呻吟叫唤,她就要起身察看……
“其实我本身就是残疾人,因为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症,导致腿脚不灵便,被鉴定为三级残疾。考大学、找工作、成家,都因为这个病受到了种种影响。”杨海秀说,或许因为自己从小体弱,父亲对她格外关爱,让她尽管身体残疾,但在大家庭中仍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温暖。
正所谓“首孝悌,次谨信”,尽己所能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这是杨海秀坚守的做人原则。“从小到大,因为身体残疾,父母一直很照顾我。现在角色转变了,我坚信一定能承担起家庭重担,将父亲照顾好!”杨海秀告诉记者,由于父亲容易盗汗,每天要换五六套衣服,加上随时为父亲处理大小便,擦洗身子,她的双手已经严重蜕皮了。
最近,由于降温等原因,父亲出现了严重腹泻,“最严重的一天拉了9趟,换了一堆衣裤。白天我几乎没有片刻休息,一直要帮他擦洗。晚上刚睡着,父亲就要起夜,夜里会叫唤五六趟,好几次,我都累得差点晕倒了。”杨海秀说。
心怀感恩,期盼父亲再叫她一次
6年如一日坚守在医院,孝女杨海秀的故事在市妇幼保健院内科病区传为美谈。为了随时照看父亲,她睡了6年的陪护床,倚在父亲的床沿上吃了6年的饭……
但再苦再累,杨海秀始终乐观坚强,对于医护人员更是心怀感恩,“多亏了医护人员的照顾,床位医生每天都会来查房、询问病情进展,护士长更是每天都来父亲床前照看好几回,我做女儿的心里也感觉暖暖的。”
偶尔的闲暇时光,杨海秀最喜欢跟病友聊起父亲的光荣经历,“我一直为自己有这样一位父亲感到自豪!父亲是一位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老党员,也是正团级离休干部,他将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从小跟着父亲在部队出生,一直接受党的教育,父亲教育我们为人要正直善良,他带给我们子女的精神财富,让我一辈子都享用不尽!”
每每翻看父亲健康时的照片,杨海秀总是感慨万千,“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父亲能慢慢好起来,能有一天开口跟我说说话,叫上一声我的乳名,该多好啊!”为了实现这个心愿,杨海秀还将在病房继续坚守,用满满的孝心陪伴父亲度过晚年的每一天…… 本报(记者冯启榕 见习记者龚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