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革命星火从这里燎遍江海大地
2021-03-25 08:28:00  来源:江海晚报  

3月19日,春雨纷纷。

蒙蒙细雨中,南通市大生码头牌楼和钟楼沉默相伴,凝望着通扬运河静静流淌。一如90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它们见证了一颗革命火种在这里诞生;又在此后岁月里,看着这点点微光在这里壮大,最终化成江海平原上的燎原烈火。

这粒星火,最终被浓缩在1926年一份上海组织系统表上的短短26个字里——“四月,南通已有独支,有党员6人,邱会培为书记,属上海区委领导。”

这就是南通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南通独立支部。

1991年,建党70周年之际。南通市委、市政府在支部诞生地——大生集团内,建起纪念碑,铭记这段难忘历史。

历史选择了这里

这是一座以灯塔为造型的纪念碑。

碑身上,金色的党徽在春雨的浸润中熠熠生辉;碑端的不锈钢球,宛如一盏灯火,折射出银色光芒;四周白色栏杆蜿蜒起伏,如同一只只海燕无惧风浪自由翱翔。

简朴的造型背后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大生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启祥这样解读:纪念碑建于建党70周年,因此整个碑基为70厘米、碑高4.2米,象征当年是南通解放42周年;通往纪念碑的六级台阶,0.6米高的白色栏杆,是为了纪念党支部建立之初的6名党员。

可惜的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南通独立支部没能留下更多史料,除邱会培外,另5名党员姓名、生平已经无据可查了。

二十世纪初,十月革命的炮响震撼世界,也将马克思主义送到中国。1921年夏天,20出头的江西兴国青年邱会培,作别家乡的崇山峻岭,辗转多日,风尘仆仆来到千里之外的江滨之城南通,进入南通纺织专门学校读书。在江西老家时,邱会培与兴国老乡、中共江西党组织主要创始者袁玉冰曾同在赣州第四中学求学。到南通求学后,袁玉冰常常从江西给邱会培寄来进步刊物。1925年冬,袁玉冰担任上海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并在江浙区委负责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与毕业后进入大生一厂工作的邱会培联系日益密切。这期间邱会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4月,南通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南通独立支部建立,邱会培任书记。他利用在纺校读书时和同学筹办的工人夜校,向工人们宣传革命道理。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南通先贤张謇在此开展实业救国实践,以“大生纱厂为母本”,唐闸镇聚焦了20多家企业,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张启祥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通第一个党组织出现在唐闸,是历史的必然。“当时的唐闸汇聚了数万名工人,这是最具斗争精神的群体。”

星火终成燎原势

1926年秋,邱会培返回家乡兴国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在江西遇害殉难。尽管邱会培再未有机会重回江海平原,但由他点燃的革命火种,已从通扬运河畔熊熊燃起。

1926年春夏,就在南通独立支部成立不久,中共江苏第一代用师范支部正式成立,王盈朝任支部书记。新建立起来的党组织,成了学生开展革命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核心,并由此输送出一批批骨干到工人、农民、士兵、市民中去开展革命活动。在此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南通农科大学、纺织专科学校等处也陆续发展了党员,逐步建立起党的组织。

南通早期各个支部以南通城为活动中心,兴办工人夜校,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他们还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到西三区、南五区和南通东乡,向广大农民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开展抗捐、抗租、抗税斗争,从而使党的活动重心由城市迅速转移到农村。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的魔爪伸到南通进行“清党”活动,南通地区一些党组织活动一度中断。面对腥风血雨的险恶形势,南通的共产党人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开展斗争。当年6月下旬开始,如皋、南通、海门先后与中共江苏省委恢复了联系,并经省委批准相继成立了中共县委领导机构。与此同时,江苏省委进一步加强对通海如泰地区的领导,把南通作为党在江北工作的重点。

南通县委成立后,以南通代用师范作为主要基地,在南通城和唐家闸等地,迅速开展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和建设工作,一度中断活动的通师和女师党、团支部先后得到恢复和建立,一批新的积极分子加入了党团组织。到1927年年底,仅南通县委就建有11个党支部,发展党员约50名。

江海大地上的点点星火,终于汇聚成燎原之势。

(记者汤晓峰 朱文君 张烨)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