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历经半世纪,马富精神依旧熠熠生辉
2021-12-08 09:05:00  来源:南通日报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南通,马富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推独轮车、拉板车一干就是30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曾三次受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集体会见,先后获评市、省、全国劳动模范。

马富身上那种“艰苦创业、一心为公”的精神,半个多世纪以来引领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辛勤工作、无私奉献,至今依旧熠熠生辉。而其间报道马富的数代记者,也谱写了一段段动人佳话,成为新闻业界的翘楚与榜样。

光芒闪耀:平凡的他如此不凡

“小时候从早到晚都看不见父亲的身影,经常是我们还没醒他就出门,晚上我们睡了他才回来。”今年77岁的马夕庆是马富的长子,回忆起父亲,桩桩件件历历在目。“这中间是毛主席,右边第二排这个边上是我的父亲”,马夕庆从卧室抽屉里小心翼翼拿出一张泛黄的长卷照片,“这是1964年父亲参加国庆观礼的合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幼年丧父的马富早早承担起家庭重担,13岁就开始推独轮车同时打短工赚生活费。1951年,马富进入南通市运输公司成为一名板车工人。虽然只有初小文化,但他肯钻研、爱创新,工作之余将全部心思都用在改装板车上,让板车拉起来更快更省力。1960年,马富去徐州学习时看到一种新式板车,这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几个月后,一批全新的“活络车轮”板车“出炉”。新板车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运输效率大大提高。

马富极其节俭,每次出工都随身携带针线包,袋子有漏口随时缝补;拉煤炭时,他的板车上总有一把扫帚,搬运结束后把散落的煤炭收集起来……在马富看来,自己运的是国家财产,一丝一毫都不能浪费。

马富家里很穷,住的是草棚,但他公私分明,绝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一天,马富外出工作回来,腿上沾满污泥,伸手从账桌上拿了只水瓶冲洗,正在结账的工厂会计徐少良拿出一根水筹递给他,马富随即掏出零钱结了账,让徐少良非常困惑。另一天清晨,马富去打水洗脸,徐少良又拿出一根水筹递给他,被马富拒绝了,马富说“那是公家的水筹,私人用水自己掏钱”,这句话让徐少良敬佩不已。

当上市总工会副主席后,马富的三个“三分之一”工作规律很出名,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市总工会工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运输公司工作,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基层参加劳动。

“公”字当头,乐于助人,不改本色,艰苦朴素……诸多闪光点组合成了马富饱满生动的劳模形象。

感念一生:为公忘私为人忘我

马富在新闻人眼里是一座新闻富矿。今年76岁的南通日报老记者钱广裕已记不清采访过马富多少次,但其中两次让他印象深刻。一次大约在1972年初秋,江苏电视台派摄制组来通报道马富的先进事迹,钱广裕作为市报道组的代表,陪同摄制组前往市运输公司采访,当时马富反复说:“我马富浑身都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事情是大家做的,还是多拍拍其他同志吧”。摄制组制作的新闻专题片《老模范新贡献》,不仅在省台播出,还推荐给了中央电视台。

还有一次是1975年夏天,钱广裕领到任务,采写一篇马富走上领导岗位后的报道。他干脆住到马富宿舍里,白天到马富所在车队,访问过去曾经与马富一起拉板车的工人,夜里和工人们喝老酒、拉家常。钱广裕写的长篇通讯《保持劳动本色——记马富走上领导岗位后》,《新华日报》用了一个整版进行刊载。

钱广裕回忆,有一次,马富去南京参加省劳模会议,会上照顾与会代表购买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那个时候,的确良布料刚刚问世,比较稀罕。马富发现钱广裕穿的是灰色衬衫,说:“小钱,我是拉板车的,天天跟灰尘打交道,不适合穿白衬衫,你是写文章的,穿白衬衫合适,咱们换吧。”在马富再三要求下,钱广裕难为情地跟他换了衬衫。

关于马富的早期报道,最轰动的有这两篇:一篇是1963年6月28日《南通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长篇通讯《为公忘私 为人忘我》,一篇是同年7月12日《新华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马富——“公”字当头的人》。此后,全市、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马富的热潮。

因为《新华日报》的那篇长篇通讯,著名女摄影家、《新华日报》摄影记者晓庄当时专程来南通为马富拍照,两人一见如故。在晓庄眼里,马富身上除了劳模特有的勤劳朴素、不怕苦不怕累等特点,还特别善良,这一点特别能打动她。1970年,晓庄被下放到南通,先后在《南通日报》和南通市文化局从事摄影工作,在那段日子里,马富曾给予她很多帮助。而她为马富拍摄的照片,如今成了珍贵的史料。

精神传承:做好生意先做好人

林森物流集团董事长沈林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刚进入市汽车运输公司工作时,就感受到了劳模马富的强大影响力,人人都在学习马富精神,把马富作为自己的业务楷模甚至人生榜样。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吃公家饭的汽运公司日子过得很舒坦。沈林从驾驶员干起,做到了车队长。

不过随着市场逐渐放开,很多东西似乎颠倒过来了。汽运是个门槛很低的行业,个体户买辆车就能进去,运营成本比集体企业低得多,这对汽运公司无疑是种极大的冲击。从1995年起,这家老国企连年亏损,被列为特困企业,到了倒闭边缘。

1997年后,市交通局任命沈林为汽运公司总经理。沈林从上海请来专业的物流业咨询公司号脉问诊,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做全过程的物流服务。经过五年极其痛苦的转型期,一度濒死的公司被救活了,扭亏为盈,三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2012年公司更名为林森物流集团,发展成为集普货运输、危货运输、大件运输、仓储配送、多式联运、驾驶驾培等于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企业,产值从当年区区2000多万直线上升到如今的62亿。

尽管企业改了名称,但沈林认为马富精神依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要做好生意首先要做好人,讲诚信,多付出,得到客户的认可,这一点在林森物流始终没有改变,在企业改制转型中发挥出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沈林家是个劳模之家,他的母亲是全国劳模,他自己则是江苏省劳模。对劳模精神,沈林有着远胜于常人的深刻认识,而对于马富,他也有着远胜于常人的深厚感情。

林森物流集团今年迎来70周年庆,为此做了一本纪念册,册子第一章第一页上印着一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富推的独轮车,公司“发展历程”部分开头就突出介绍了马富的事迹。这就是传承。

(记者 朱丛笑 姚沁辰)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