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海安“523”打造靓丽文化名片
2023-05-26 09:39:00  来源:南通日报  

5月23日,2023中国·海安523文化艺术节暨“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节如期而至。

漫步海安523文化产业园感受贲氏刻纸、葫芦画、发绣等非遗之乐,欣赏竹木牙角雕刻、花鼓丝巾等海安文创作品,打卡意大利企业皮革制品、预包装食品等特色展位。

45家本土和10家意大利文化企业集聚展示,整个523文化产业园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海安市遵循南通建设“大门户”的目标,借助523文化产业园不断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在彰显文化影响力中敢干敢闯。

走出家门传承非遗

海安523文化产业园建于2009年,2012年被评为第五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是海安的一张文化名片。

一开始,该园以油画创作、油画商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由于艺术门类的单一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至2018年,产业园仅存8家油画企业。

海安市领导意识到这一问题后,专门成立了副科级编制的523文化产业园管理办公室,提出多元化、国际化、网络化发展的思路。

同时,海安市与海安开发区出台政策,每年补150万元,用于减免入驻商户的房租;每年拿出100万元来用于招商。

“5年来,园区业态多元了,但文化的根本没有变。”2018年,从海安开发区党群局副局长、工会副主席岗位上调任523文化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的杨雅晴说,园区已经发展到茶文化、酒文化、钩针产业等20多个业态70多个文化商户。

唐虎,1988年开始学画,在葫芦上烙画有20多年。近年来,他借助“523”的影响力,在曲塘中学等多个地方成立工作室,传承非遗,受教学生两万多人。唐虎说,是“523”让他的作品走出家门走出海安走向全国。

文化的发展、非遗的传承,首先能让这些人有生存之本。鸿达壁画工作室的朱建祥,福建莆田人,14年前就进入“523”。他说,原来几乎不出门,坐在画室里创作,时间一长觉得与社会有点脱节。后来调整方向,以523为基地,面向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飞机场、会议中心等大型场所上门创作油画。业务量大时,就招呼“523”内的同行一起干。

拓宽视野掘金“一带一路”

2019年10月23日,中国·海安“一带一路”523丝路国际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中白丹青丝路情”书画名家作品联展在523文化产业园开展。

2020年,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驻华大使、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驻华大使及文化参赞、伊斯兰伊朗共和国驻华大使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活动。523“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揭牌,8个重点文化项目现场签约。

在国际交流中,海外人士对中国的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海安市城市印象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专门做“印象三塘”文创产品,就是将海安青墩、花鼓等元素,艺术地融合在产品上,从而展示海安的文化。

“华艺扎染”1979年创办,目前拥有2000多个员工,主要手工制作服装、围巾以及文创小礼品等。他们的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等市场。

海安开发区招商局意大利欧洲局负责人杨洋说,他2016年从意大利留学回来,就来到海安。目前,海安开发区的中意国际合作园区已经入驻好几个项目了。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海安共有近30家企业赴境外投资,投资合作项目达59个,对外投资中方协议额22.3亿美元;实现境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2亿美元,项目涉及哈萨克斯坦、乍得、科威特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加强文旅沟通往来

海安,人文历史底蕴深厚。青墩遗址将江淮平原的历史追溯到6000年前,成为标志性“文化符号”,在其引领下,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粮丰盐富的漕运文化、贤人辈出的名人文化、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内涵厚重的红色文化,形成了海安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523文化园,更多地应该成为人们享受文化的憩息地,成为放松身心的驿站,成为文化、经济交流的基地。

佳山书馆由海安市原文化馆馆长崔世莹创办,他把这辈子收藏的艺术类书籍全部搬了进来,很多是精品,供人阅读。5月24日,紫砂艺术家走进海安,就由海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指导,佳山书馆主办。

雁南听吧,去年5月进驻523,由海安市朗诵协会会长钱莉创办的工作室,公益为主,主要从事语言类培训、节日策划等。一年40多次活动,帮助提升海安机关文化活动水平。

日前,523基地与意大利意领集团进行文旅交流合作项目签约,挂牌523——上海意领文化交流基地。这次签约涵盖文化遗产、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等多个领域,持续推动海安和意大利在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沟通往来。

(记者 赵勇进 通讯员 陈运 顾爱东)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