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慈善之光照耀文明之城
2023-08-31 09:15:00  来源:南通日报  

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造福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作为全国地级市中首个由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慈善之城”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南通近年来在慈善事业上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全市慈善力量不断壮大,慈善活动丰富多彩,慈善氛围日益浓厚,慈善作用更加凸显。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市社会捐赠总量超20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00余万人次,主要用于助困、助医和助学等方面。南通市现有注册志愿者数256万人、志愿服务组织5988个、服务时长达2.69亿小时。

传承先贤精神 厚植慈善沃土

南通滨江临海,踞江海之利,凭江海而兴。包容会通的江海文化滋养了南通生生不息的慈善基因。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先贤张謇秉承“祁通中西,以宏慈善”理念,开创了中国近代慈善事业之先河。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对张謇致力于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给予高度肯定。

张謇兴办慈善具有极强的全局视野和先进的“大慈善观”。他强调:“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他将慈善事业看作是社会改良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认为慈善事业应“弥缝不及”,最终达到“人人自养、人人自治”的目标。

1906年,新育婴堂在唐闸镇落成,占地24亩,其规模为当时全国最大,第一年就接收305名婴儿;1912年至1920年,南通三座养老院依次建成,周边数十里地域内无依无靠的老人有了栖身之所;1914年,创办南通贫民工场,近百名贫民子弟在此安身;1916年,狼山盲哑学校成立,这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力量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张謇亲自担任首任校长……

张謇兴办慈善思路之缜密、体系之庞杂,远非旁人所能及,他在二十多年的“地方自治”中先后创办了23类慈善公益设施,在南通形成了幼有所托、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的慈善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促成了独属于南通的以共同富裕为内核的近代慈善实践范式,南通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发祥地,在中华慈善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通过教育使慈善救济对象获得安身立命之本,通过兴办实业不断“输血”的方式大力量支持、大体系推进慈善事业,在某种意义上,张謇的慈善举措已经具备了“现代慈善”的诸多特征。可以说,张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革新传统慈善、实践现代慈善的先行者,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近代慈善第一人”。

张謇先生用一生践行实业报国理想,在江海大地撒下了实干兴邦、慈善公益的种子。1995年,南通市民和各大媒体都在持续关注一个神秘的做好事不留名的人,他以“莫文隋(莫问谁)”的化名长期默默资助两名特困学生直至大学毕业。工作后的学子千里迢迢来通寻找当年的“恩人”,但因为信息太少,只能求助于媒体。媒体在找寻“莫文隋”的过程中,接续发现很多好人好事,整个南通进而掀起寻访“莫文隋”、学习“莫文隋”、争当“莫文隋”的热潮。

其后,南通道德建设方面的个人和群体先进典型不断涌现,“莫文隋”从1个不知名的好心人引发全城效仿;“江海志愿者”从成立时的34人发展到今天的200多万人;“爱心邮路”从最初的一条变成100多条;以“宁蒗支教”为代表的“南通西部支教”50年来近1000名教师奔赴西部地区持续接力优教扶智……2004年,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典型,更加激励南通人民向善、行善、扬善,形成“好人好事滚雪球效应”,展现出恒久的生命力,催生南通慈善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

2021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创造性提出打造全省领先、全国闻名的“慈善之城”工作构想和实施路径,出台《南通市“慈善之城”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以“慈善为民、共享发展”为核心理念,将“慈善之城”建设工作纳入南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慈善之城建设启动仪式上,“张謇慈善基金”同步成立,20余家国有及民营企业现场举牌捐赠8000余万元,以实际行动传承张謇慈善精神,支持公益慈善事业。

建设慈善之城,精准实施慈善项目是关键。南通越来越多的慈善组织把做实传统项目、创新品牌项目作为“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升级转型的重要引擎,不断放大“慈善之城”建设惠民成效,擦亮“慈善之城”靓丽名片。

整合市县慈善资源、创新资助形式、扩大资助范围……南通市传统慈善项目持续发力。其中,“江海阳光·慈善·福彩”助学行动,累计发放助学扶贫资金1亿多元,惠及大中小学生2万余人次,成为通城最温暖的爱心名片;海门市“光伏扶贫”项目为建档立卡户建立家庭“光伏扶贫电站”,不仅农户家庭用电免费,每年还能获得3600多元的余电进网稳定收入,且能持续25年左右;通州区慈善基金会与区扶贫协会合作,扶持兴农项目22个,使扶贫对象人均年收入提高到8000多元。

围绕“八助”(助困、助医、助学、助老、助残、助孤、助创、助美),南通市开展形式多样的救助活动,打造了“情暖江海”助困、“牵手夕阳”助老、“生命·阳光”助医、“金秋圆梦”助学、“共享蓝天”助残、“情系孤儿”助孤等系列慈善特色品牌项目,切实提升慈善救助项目化、经常化、品牌化水平。

在全市开展的“大手牵小手 一起向未来”特殊困难未成年人关爱项目,为全市898名特殊困难未成年人发放关爱金365万元,缓解特殊困难未成年人经济压力。开展结对关爱行动,指导爱心党组织、爱心妈妈和志愿者持续关注、关心、关爱其学习、生活情况。今年以来,已有1000余名志愿者加入该项目,成为孩子们最坚强的“后盾”。该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品牌项目奖。

在创新发展方式方面,南通市提升慈善精准服务能力,坚持“企业家慈善”与“大众慈善”并重。广泛动员爱心企业家学习传承张謇慈善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捐赠、支持志愿服务、设立冠名基金等方式,主动参与慈善活动。深入开展“慈善一日捐”、“99慈善网络捐”、主题募捐、慈善晚会、项目认领等;积极推广冠名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慈善冠名基金380个,基金总量4.7亿元。

涓涓爱心细流,汇聚慈善之城。如今,南通慈善事业已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人人可慈善,慈善为人人”变成了社会各界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南通市委、市政府全方位传承弘扬张謇慈善精神,动员全社会以张謇为榜样,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2022年12月,中天科技集团向市慈善总会捐赠2200万元,成立“中天科技慈善基金”。当天,集团还向如东县慈善基金捐赠了1200万元,向公司所在地河口镇捐赠了2000万元,用于扶危济困、奖教助学、乡村振兴等。南通越来越多的以企业家为主体的“先富”群体,争当“张謇式企业家”,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努力回馈社会,在“富而思进”的同时“富而思源”,带动就业增收、促进创新创业、参与扶危济困、支持区域合作,持续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在建设“慈善之城”的新征程上,还有无数群体、个人正在以实际行动弘扬城市大爱,为推进共同富裕作出表率。“莫文隋”“爱心邮路”“江海志愿者”等爱心群体和“中国好人”宋英、修车老人胡汉生、磨刀老人吴锦泉等先进典型享誉全国。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慈善之声”宣讲团成功入围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候选名单,如东县供电公司退役军人共产党员服务队获第十一届“中华慈善奖”慈善楷模称号。崇川区“爱心粥慈善基金”、开发区莫文隋爱心粥志愿服务项目,免费为社区孤寡、空巢老人、残疾人等提供营养早餐,在当地形成较大影响力。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一群人温暖一片天。南通坚持把“凡人善举”典型变成“崇德向善”的价值引导。目前,南通市共有慈善志愿服务队近40支,慈善志愿者5万余人,2017年以来,共开展慈善志愿服务1500余场(次),参加活动志愿者达到3.1万人(次)。今年8月28日,第四届“南通慈善奖”名单出炉,对2名“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44个“最具爱心捐赠企业或单位”,15名“最具爱心捐赠个人”,10个“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5个“最具影响力基层慈善组织”,10名“优秀慈善工作者”予以通报表扬。

慈善发展,文化先行。2016年9月1日,首家国家级慈善专题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在南通正式开馆。该馆位于张謇先生创办的大生纱厂旧址,是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慈善文化和当代慈善事业显著成就的重要窗口。依托中华慈善博物馆这一载体,南通建设了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等,全年开展慈善大讲堂、公益道德讲堂等活动80余场次,有效推进慈善文化融合传播,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慈善事业共建氛围。

一直以来,南通聚焦“公益性、群众性、主动性”,将慈善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将慈善文化的宣传教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城市建设等有机融合,用先进典型、凡人善举来教育人、鼓舞人,积极营造立言立行、积善成德的浓厚氛围,把慈善之城建设融通在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中。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迈上新征程,慈善事业发展的土壤更为深厚、空间更为广阔,作用更加凸显、意义更加重大。

接下来,南通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助力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新作用;大力弘扬张謇慈善精神,在新时代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中扛起新使命;全力助推“慈善之城”建设,在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中展现新作为。

(记者范译)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