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或义务宣讲理论政策,或守护长江母亲河,或帮扶关爱特殊群体……一个个温暖感人的志愿服务故事,奏响新时代文明实践乐章。10月13日举行的南通市第三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现场答辩活动上,涵盖理论政策宣讲、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等各方面的34个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现场“PK”,各展风采。
南通市已连续三年举办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累计挖掘培育96个优质志愿服务项目,打造了一批接地气、聚人气、受欢迎的服务品牌,构筑起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蓄水池”。通过这一举措,持续放大文明实践“涟漪效应”,充分激活了广大市民参与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是面向人民群众开展理论宣讲、主题教育、文化传承的综合性宣传平台。通过开展各种接地气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然而,在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地方形式重于内容,个别地方志愿服务活动流于一般化,吸引力不强,人气不旺,理论宣讲不够生动活泼,等等。
打造具有烟火气的文明实践新场景,就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推动了全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不断走向深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往实里走,就要把志愿服务力量下沉到社区乡村,促进志愿服务项目更加贴近民生,特别是与乡村振兴、提升人民居住环境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比如,开展人居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深入社区、大街小巷、城乡接合部和农贸市场,发现并及时解决脏乱差问题,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立足于创新,是打造具有烟火气的文明实践新场景的关键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创新的产物,既需要用好传统阵地,也需要创新云端课堂等载体,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必修课”、高质量发展“实践课”、群众关注“惠民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宣传优秀志愿者的鲜活事迹,去打动人、教育人,让人民群众受到鼓舞的同时,成为文明实践的宣传者,从而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切实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明实践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志愿服务已成为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以“菜单式”“订单式”服务,能更有针对性和贴近性。比如在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时,要带着问题学,做到“三多”,即多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多摄取生动鲜活第一手素材、多走进百姓家中了解民意,真正弄清楚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同时,要有意识地带动和培养基层文化能人,积极创作反映新思想、讴歌新时代的文艺作品,让群众在参与中获得精神滋养,促使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作者戴卫民 陈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