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小小“菜篮子”拎出满满幸福感
2024-06-25 09:52:00  来源:南通日报  

“停车场布局更合理了,标识清楚,路面也更加干净整洁了。”日前,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农贸市场北侧停车场升级改造后正式投入运行,进一步完善了农贸市场周边配套建设,提升了市场整体形象,让居民购物更加便捷、舒适。20日,不少前来买菜的群众由衷地发出称赞。

农贸市场,一头连着大小商户的“饭碗”,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菜篮子”。近年来,通州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宗旨,坚持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投入3000万元,高标准推进全区农贸市场提升三年行动工作,统筹推进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项目,实现了设施优化、环境改观、秩序改善、市场增多等显著变化,让群众的小小“菜篮子”拎出满满幸福感。

颜值焕新,环境更加舒适

“新建的农贸市场环境很好,功能也多,买菜时心情都变好了。我家就住在附近,买菜方便多了。”6月20日,在金新街道沁园农贸市场里,前来买菜的市民邢瑞平高兴地说。

沁园农贸市场是在金新街道原世纪联华超市地址上新建的室内智慧农贸市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今年2月动工,4月完成建设,5月正式开业。

走进沁园农贸市场,只见门口环境整洁、非机动车辆停放有序,市场内地面干净清爽,鲜肉区、蔬菜区、水果区、水产区等功能分区布局科学合理,各摊位摆放整齐卫生。

“农贸市场改造是为了方便老百姓,老百姓需要什么,农贸市场就提供什么。”沁园农贸市场负责人王斌介绍,新市场原址上本来是个废弃两年多的老超市,附近居住的老年人比较多,但没有配套像样的市场,买菜很不方便。目前市场内设立了30个摊位、10个内店面、9个外店面,主要经营蔬菜水果、禽肉蛋类、面点熟食、粮油调味品等,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体化服务。

智慧升级,消费更加安心

6月20日上午,走进位于金沙街道的通州第一集贸市场,门口的电子大屏滚动播放公益广告、第一集贸市场农产品快检公示信息,值班室内的显示屏上清晰呈现着市场交易情况等,从各摊位上方的显示屏可以看到商户信息及今日菜价等,每个商户还统一配置了电子“公平秤”。

农贸市场的升级不仅停留在市场环境上,数字化智慧化升级,也让市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今年3月,通州第一集贸市场着手进行数字化智慧化升级,投入60万元,引进185台摊位显示屏、185台电子秤、6套液晶广告屏。5月底6月初,智慧化系统开始试运行,目前正在逐步调试。通州第一集贸市场管理负责人曹建华表示,该市场通过智慧溯源、智慧公示、智慧检测等方式保障了食品安全,还针对商户证照资质、投诉处理记录等方面,打造了标准化销售流程,农贸市场变得越来越“聪明”,百姓的“菜篮子”也拎得更放心。

“现在的一贸市场,百姓能看到当天菜价、菜品检测等信息,对他们来说,买菜更公平公正、吃得更放心。对商户也起到了比较好的监督作用,遏制了‘鬼秤’‘缺斤少两’现象的产生。”在通州第一集贸市场经营副食品批发冷冻业务的商户邱训华说。

沁园农贸市场则运用信息化技术,引入了“智慧停车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空余车位、车流量、停留时间等信息,帮助群众合理安排出行,减少停车等候时间,也为农贸市场精细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管理升级,改造效果立显

“以前我在金沙街道金余村菜市场的路边摆摊,一贸市场的自产自销区建好后,我就转过来了。”6月20日,在通州区第一集贸市场自产自销区卖菜的曹桂平一边剥黄豆一边告诉记者,以前在路边摆摊,也担心会影响交通,碰到刮风下雨就特别不方便,“一贸这边划出了一条长长的巷子,作为自产自销区,也布置了摊位,太阳晒不着,刮风下雨也不怕,感谢政府为我们做了件大好事。”

2015年,通州区第二集贸市场在东侧设置了一处1000多平方米的自产自销区,预留了约130个摊位,目前实际经营约有80户,大大缓解了二贸市场周边流动摊点管理压力。通州区第二集贸市场管理负责人金莉说:“流动摊贩定点经营模式,不仅解决了菜农们无处落脚的难题,减轻了执法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有效预防了矛盾的发生。”

据悉,通州第一批农贸市场改造共21家,第二批改造共18家,截至目前,第一批已改造完成19家,第二批正在陆续推进中。

通州农贸市场结合原有特色进行提升,融入智慧化、信息化管理平台和长效化管理手段,凸显市场文明味和烟火气,让居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 徐爱银通讯员 钱吴蝶)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