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手安装好了,我下楼遛弯方便多了,以前反映过几次,新业委会成立后马上就解决了。”家住南通市文峰新村5幢的顾奶奶扶着扶手开心地说。
顾奶奶住的文峰新村是1996年建成的老小区,2020年经过改造后小区外貌换了新颜,然而,小区前业委会管理不善,缺乏物业管理,居民矛盾凸显,焕新小区眼看要“开倒车”。在崇川区住建局、新城桥街道的指导下,文峰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六力共治”,通过挖掘党员骨干、链接共建资源,提升业委会履职力,以优质服务激发居民参与小区自治意识,通过近邻善治实现了“小区问题有人管、难题一起解、困难大家帮”的良好局面。
党建引领选对人
“无人管”变“有人管”
“以前无论居民向业委会反映的是大事还是小事,业委会的回答都是‘找社区’,社区疲于应付,感觉力不从心。”文峰社区党委书记钱伟说。为改变这种业委会“不想管事”、社区“疲于奔命”、居民“怨天载道”的局面,文峰社区通过上门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居民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居民意见、摸排小区能人,指导进行新一届业委会换届工作,通过合法途径将网格支部书记推选为业委会主任,并将从财务、安全生产等岗位退休的能人吸纳进业委会。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业委会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小区乱停车。“我们小区周边有菜市场、医院、幼儿园,外来车辆经常停进小区,占用居民停车位,无序停车让小区道路拥堵,居民有怨气。”文峰新村业委会主任丁鸿基说。为此,社区牵头业委会成立“文峰新村议事会”,通过“小区问题居民议,解决方案居民说,业委会、社区具体办,办理好坏居民评”的闭环机制,确定有偿、错时停车解决小区乱停车问题。外来车辆可以在白天时段停放并收取低价费用,专门设置亲情停车位便于子女探望老人,既解决停车难题,又增加小区收入,充分体现了治理温情。
目前,文峰新村小区停车费收取率100%,加上房屋出租、广告等收入,可覆盖小区的支出需求,到年底还有盈余返还给居民,居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示范带头激活力
“一旁看”变“一起干”
“看到大家在这里劳动,种树、在轮胎上画画,我们很好奇,也来一起动动手、松松土。”文峰新村20幢的杜丽华说。杜阿姨参与的是文峰社区党委牵头的“社区花园微改造”项目,该项目链接南通大学艺术学院芽儿青志愿服务队,动员广大党员志愿者一起动手,将小区一些闲置空地改造成花园场景。看到原来的“脏乱差”变成了“小而美”,一大批居民也主动参与到社区微花园改造中来,有人捐出废旧轮胎、有人主动提供小树苗、有人带来了锄头铁铲……“社区组织我们带着孩子在小区窨井盖上画文明,孩子感受到快乐的同时学习到文明知识,也更加懂得爱惜自己的家园。”居民蒋雨云说。
“‘微改造’起到了大作用,‘小花园’撬动了大力量,放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钱伟说。曾经的文峰新村是社区人员干,居民一旁看,干得不好还要骂。如何发挥居民参与治理的热情,归根到底是服务。文峰社区党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党员中心户、退役军人入手,组建家园志愿服务队,担任老旧小区改造监督员、开展乱堆放清理、上门家电维修、组织广场义诊等一系列服务,让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看到真真实实的变化,用党建引领、示范带头,进一步激活基层治理“红色动能”,更辐射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小区治理。
邻里互助传温情
“陌路人”变“一家亲”
“社区花园微改造”是一个契机,加强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居民“家园意识”,文峰社区以该项目为依托,通过党建引领搭建邻里互助平台,开展邻里互助关爱活动,营造温馨和谐的近邻新风尚。
“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过来了,分粥、洗碗、打扫卫生,要忙到七点多,但是忙得很充实。”文峰新村“老兵驿站”爱心粥负责人范顺民边忙活边说。驿站每天早上在文峰新村“老兵驿站”门口,都会为老人、退役军人、保洁及困难家庭免费提供爱心粥,熬粥、分粥、打扫等都是社区居民志愿者自发组织开展。文峰社区作为双施教区小区,每年学生就学新入住的居民较多,人员流动性大。如何打破社区陌生人困境,实施近邻治理?社区根据靠近干休所、辖区退役军人多等实际,打造了“老兵驿站”,设置老兵活动室、新四军展陈室、居家养老助餐厅等功能室,链接退役军人企业家实施“爱心粥”项目,组建军嫂志愿服务队,开展“老兵讲红色故事”等一系列活动,拓宽了邻里沟通渠道和互动空间,以“老兵”这一共同的价值纽带增强居民对邻里关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近邻治理说到底就是要贴近群众生活需求、心理需求开展服务,在群众的“家门口”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为此,社区扩大区域化党建联建共建“朋友圈”,发挥统筹聚集资源的核心枢纽作用,有效汇聚各方近邻资源,先后链接南通三院医护团队每周开展义诊、峰彩艺术团举办邻里艺术节、江海好阿姨定期开展维修服务……一桩桩可见可感的服务,织密近邻服务网格,激活了社区治理活力,让党群互动更加密切、邻里之间更加团结、家园更加温馨和谐。
(作者王鹏)